南通探珠算千年智慧,非遗传承在校园绽放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5-08-11 15: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71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为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珠算的保护与创新之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8日赴江苏南通展开专题调研。团队深度走访中国珠算博物馆,对话非遗传承人,实地考察珠心算教育实践,触摸千年计算技艺在当代的强劲脉搏。

清晨微雨中的中国珠算博物馆,千余件算具静默陈列,无声勾勒出珠算文明的千年演进长卷。实践队员王雨驻足于一架清代紫檀算盘前,指尖轻触泛着幽光的算珠:“这些凹痕是漫长岁月里无数次运算留下的印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馆内讲解员细致解读着算具背后的匠心:从深山中严选的硬木需经三年阴干,黄铜算珠需手工打磨至分毫不差,玉石算框的榫卯结构须承受千次推拉测试。一位头发花白的修复工匠现场演示玉石算珠钻孔,他眯着眼,手持传统弓钻,细密的水珠随钻头流淌而下。“角度偏一度,玉石就会崩裂。”老人低声说道。从古朴的木质算盘到近现代的创新计算器具,一部浓缩的珠算发展史在眼前徐徐铺展。

“珠算是中国第30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财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书军摩挲着祖传的百年红木算盘向队员们强调。他现场演示了珠算开平方的技法,算珠在枯瘦的手指间飞跳如雨,得数瞬间呈现。“我六岁学珠算时,师傅第一课就教‘五升十进’——这不仅是运算规则,更是做人要懂得进退的哲理。”当被问及珠算在计算机时代的价值,郭书军眼中闪光:“算盘培养的是‘数感’,是大脑的空间思维,这是任何机器替代不了的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内观察清代铜鎏金镂空算盘。王雨佳 汪洁钰 供图

南通已探索出一条将传统融入基础教育的活态传承路径。据博物馆馆长陈金刚介绍,依托中国珠算博物馆这一核心资源,南通将珠心算系统纳入小学课程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7所实验学校从一年级起普及珠心算教学。

在通师二附小的珠心算课堂上,四十名孩子闭目凝神,教师报出“235×68”的瞬间,教室里响起细密的指尖叩击桌面的哒哒声。十秒后,学生张晓桐率先举手报出正确答案。“这叫‘虚盘演算’,算珠已刻进他们脑海。”教练李雯解释。这种通过“以赛促学”模式激发青少年兴趣的创新实践成效卓著——南通学子已斩获3次世界冠军、6次全国冠军,并在省级赛事中蝉联19载魁首。

“这些成绩印证了南通在非遗传承上的创新力量,也是中国珠算博物馆扎根于此的关键原因。”陈金刚展示着世锦赛金牌选手王小琳的训练笔记,上面用彩笔标注着“每日练珠像500次”。他透露,博物馆正开发AR珠算教学系统,学生用平板扫描算盘即可触发三维演示。“未来我们计划构建‘云上珠博馆’,让珠算智慧跨越时空限制。”

图为实践团队于中国珠算博物馆前合影。王雨佳 汪洁钰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南通珠算的保护传承跳出了单纯保存的窠臼,而是以教育为舟,让文化遗产真正汇入当代生活的江河。当孩子们指尖拨动算珠的清脆声响在课堂回荡,当世界冠军奖杯折射出古老智慧的光芒,这门穿越千年的技艺,正在新生的血脉里扎根抽芽。博物馆出口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全球珠算学习数据,跳动的数字与玻璃柜中的明代象牙算盘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完美和解,算珠的韵律从未如此鲜活而永恒。(供稿: 鲁雅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