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膳行无忧”暑期实践团:对话社区食堂,一碗饭里的大学问

发布时间:2025-08-11 14: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欣怡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张欣怡 洪贝贝 卢铭仁)“大锅饭有哪些弊端?”“小锅饭又优在何处?”“众口难调该如何解决?”当象牙塔里的学子真正走进社区食堂,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课题时,一场关于理论与实践碰撞的探索在姑苏老城区展开。近日,苏州城市学院“膳行无忧”实践团为深入了解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现状,前往苏州市观前街道豫园社区食堂开展实地调研。

精准定位,扩大全龄覆盖范围网

实践团队成员们以“苏式助餐”与全龄化为主题,与翁书记展开深入讨论。成员们了解到社区食堂运行机制、餐饮供应链管理等基本情况。据翁书记介绍,观前街道豫园社区食堂坐落于“姑苏第一商圈”,不仅需要应对基本的供餐问题,更是一场关于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的综合考验。

在访谈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豫园社区食堂不仅从刚需入手,先进性地设计一周不重复菜单;且联动各方力量与资源,开展时令活动,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食堂以“一老一小”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差异化定价和特色服务,致力于服务人群全龄化、全区域。在适老化改造方面,食堂由餐桌扶手升级到可支撑桌椅,避免打滑、意外摔倒等风险。同时,入户斜坡在一定程度上便利残障人群与带娃人士的餐饮日常。

三菜”原则,筑牢食品安全防护墙

食品安全是社区食堂的生命线。实践团成员向翁书记了解到,观前豫园社区食堂严格遵守“三菜原则”即菜源、菜品、菜价。“佐料不从基层买,高级的、官方渠道的佐料既对各大消费者负责,也对社区食堂本身负责,不易造成信任危机。同时,检验、采样等步骤在运营中也缺一不可。”翁书记在指导实践团成员调研中介绍到。青菜碎而软烂,鱼香肉丝甜而不辣等细节处理不仅展现对大众群体需求的深刻关怀,更是结合苏州特色的地道之举。由小锅饭代替大锅饭有利于口味多样化。随后,实践团成员围绕国际交流、意见征求、智慧运营等方面提出思考。

苏味底蕴,打造苏帮菜的现代味蕾传承

实践团队以苏式味觉记忆为启发点,从探索“不时不食”的时令特色苏帮菜、再到如陆稿荐的卤菜、松鹤楼的松鼠桂鱼,黄天源的传统糕点等承载着苏州人集体记忆的老字号美食是否在社区食堂中创意联动,每一步、每一个问题都是实践团成员们对江南美食文化密码的破解之旅。

智慧助餐,科技赋能而非“科技狠活”

此外,翁书记对实践团队针对智慧就餐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目前观前街道豫园社区食堂正在实施会员充值制,未来拟联合高校开发智能营养成分分析系统,让大众吃得快乐、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苏式助餐助颐养,青春聚力暖夕阳。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变,从理论认知到问题解决的转变,从学生身份到社会参与者的转变,本次“膳行无忧”实践团深入社区食堂,触摸到了民生服务的温度,更深刻认识到“普惠服务”与“品质坚守”对于社区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实践团将持续关注社区助餐服务发展,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