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渤海大学组建“川辽千里行,青耕筑童心”实践团,跨越三千里山河,深入四川甘孜州色达县翁达镇更达村,以推普支教为纽带,在藏区乡村搭建起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作为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协同团队,这支由渤海大学张贺楠副教授、杨允教授及9名同学生组成的跨学科队伍,在高原藏寨书写了一段汉藏交融的温暖故事。
▲图为当地政府领导与团队成员合照,黄凯辉摄
校地协同:一种语言,助力藏地村落的振兴
7月18日的翁达镇政府会议室里,镇党委书记扎西彭措在笔记本上,把“惠民政策”“特色产业”两个词圈了又圈。他看着墙上的乡村振兴规划图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说:“藏区群众想把虫草卖到山外,可电话里却和顾客说不清楚;老人去镇卫生院,描述症状也总是麻烦。”驻村书记胡春也说道:“来到翁达镇更达村以来,最关注的就是当地孩子们的升学问题,希望在推普的同时也融入课业知识。”这些话让领队赵艺郝默默在调研提纲里添上“务工沟通”“日常用语”“课业辅导”等几个重点。纪委书记拉初志玛则细心地在活动方案旁标注:“避免使用‘普通话取代方言’表述,要强调‘多一种沟通工具’”,这份对文化尊重的细节,成了团队宣讲与调研的准则。
▲图为翁达镇政府领导与团队成员会谈,黄凯辉摄
两天后的更达村活动室,藏式房梁下正进行着一场大改造。推普成员李成博踩着塑料凳挂横幅时,将“川辽千里行”几个字调至活动室中最显眼的位置;图书室的角落里,有人发现几本藏文绘本,当即决定开设“双语故事角”,让孩子们用两种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这些带着温度的调整,让这间村民议事的老屋子,渐渐有了课堂的模样。随着广泛的宣传,推普课堂的消息转眼就在村子里传开,村支书洛穷对团队成员们说:“乡亲们太积极啦,要不是农忙时节,不光孩子,大人们也想回归课堂。”此刻,团队每个人的心中,既有一份付出后的欣慰悄然涌动,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头。这份责任,不止于守护孩童眼中的光亮,更要如春耕时播撒青稞种子般,让普通话的嫩芽在翁达镇扎根、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提前布置村活动室,赵艺郝摄
课堂内外:一张纸条,倾听藏地村民的心声
课堂教学中,团队协商决定分为幼小班、中班、初高班三个班型,每个班级由两名团队成员负责。各班级结合学科特色创新推普形式,而那张小小的纸条,也成为连接师生、倾听心声的纽带。开班第一天,每班队员便为每个孩子分发了纸条。1-3年级小班的教学生动有趣,德吉措,李成博从藏地孩子熟悉的事物入手,教他们认读 “牦牛”“经幡”“花朵” 等词语时,先在纸条上画出简单的图案,再标注拼音和汉字,引导孩子们跟着读。孩子们会拿着彩笔在纸条空白处画下自己喜欢的东西,用刚学会的几个普通话词语标注出来,比如画一头牦牛,旁边就歪歪扭扭写着 “牦牛”,这张张纸条成了他们表达喜爱的方式。4-7年级的中班将语文经典与普通话教学相融,张文琦、黄凯辉带领学生品读《关雎》时,先逐字标注拼音,再用藏区常见的 “草原”“溪流” 类比诗中意象,让 “窈窕”“参差” 等词在具象联想中变得易懂,孩子们也在纸条上写下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讲解《观沧海》时,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藏区雪山草原的壮阔,将 “洪波涌起” 转化为 “像色曲河涨水时的样子”,让古典诗词与生活体验碰撞出语言火花。初高中生大班则打破学科壁垒,赵艺郝在历史课上用普通话讲述 “张骞通西域”“文成公主入藏” 及世界文明《荷马史诗》,特意强调 “民族”“交流” 等词的发音,学生们在纸上认真记录着这些关键词的发音要点;薛思圆在物理课上演示简单电路时,要求学生用规范普通话描述 “正极”“电流” 等术语,让推普自然融入知识传授,使抽象概念在准确表达中更易理解,纸条上清晰的术语表述见证着他们的进步。
▲图为张文琦授课实录,黄凯辉摄
田野调查里,推普与调研同步推进。志愿者们带着调查问卷走进藏寨,德吉措始终站在同伴身边,将“语言使用频率”“学习需求”等专业表述译为藏语,遇到老人疑惑“为啥要问这些”,她便用藏语或普通话补充:“问卷就是问大家想法的纸条,为了了解大家说话的习惯,才能更好教咱们学说普通话呀。”以李成博为例,他在走访确多家时,先帮老人认读问卷上的“青稞”“收入”等词,再顺势请教藏语里对应的说法,在汉语和藏语的互译中,不仅完成了“家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更教会老人用普通话讲清自家的农作物。让普通话回归生活,回归田间地垄。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与村民合照,德吉措摄
情感共鸣:一条哈达,承载汉藏两地的情感
7月21日的开班仪式上,当政府为队员们献上哈达时,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搭在队员们的颈上,更是温暖每个人的心间。负责初高中生大班的薛思圆回忆道:平时班里最腼腆,最羞涩的落吾绒波,却没想到他会在结项仪式那天,捧着哈达为团队每个人佩戴,还记得落吾绒波特意把丝巾在队员们的脖子上绕了两圈。“这样就不会被风吹掉了,老师们希望你们再来。”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完,为大家唱起了藏族小调,他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最真诚的挽留。
▲图为落吾绒波为薛思圆献戴哈达,德吉措摄
胡春书记代表翁达镇党委送来的感谢信里,特意提到“志愿者为视力不好的老人读问卷时,会先用藏语解释‘问卷’是‘问大家想法的纸条’”,这些被记录的细节,恰是推普工作最动人的注脚。 离村前夜,更达村的星空格外清澈。这张写过队员和孩子们名字的大旗,成了跨越三千里山河最珍贵的凭证——证明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能在心底发芽的种子,终将在汉藏群众心中,长成连接彼此的森林。
▲图为藏族孩子们结业仪式在活动旗帜的签字,张文琦摄
▲图为全体团队成员与全体同学们的合照,李跃摄
此次渤海大学“川辽千里行,青耕筑童心”实践团赴甘孜州翁达镇开展推普活动,以行动响应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部署,通过校地协同的精准实践、课堂内外的细致教学,在藏区乡村播撒下语言交流的种子,为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渤海大学将持续深化与翁达镇的校地共建,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在语言文字推广、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探索长效合作机制,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交融的坚实桥梁,不断续写跨越三千里山河的“川辽情缘”,为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地区共同繁荣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赵艺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