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孙咏姿、曲丽婧)盛夏的沂蒙山区蝉鸣阵阵,中国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旗帜飘扬在青石板铺就的乡间小路上。海大青年学子带着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之心,穿梭于农家院落与乡间戏台,在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展开了一场守护非遗根脉的深度实践——他们聚焦花样面点与拉魂腔艺术,手中托着五彩面团,耳畔回荡着苍劲戏腔,用青春力量叩响千年技艺的传承之门。
巧手翻飞:面团里的沂蒙年味
实践队首站探访花样面点传承人王东芬的农家作坊。案板上宛如打翻的调色盘:紫薯汁染就的祥云、菠菜汁揉成的翠叶、胡萝卜汁浸润的金鱼,天然色素在白面上晕开斑斓画卷。“力道是面点的魂,”王大姐掌心发力,面团在她手中旋转生花,“要刚柔相济,就像咱沂蒙人待客的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花样面点制作合照
队员们体验“金鱼”制作时屡屡受挫:手心温度稍高面皮开裂,指力稍重纹路模糊。当20厘米长的“白鱼寿桃”终于在颤抖的指尖初具雏形,队员感慨:“这比实验室操作精密仪器还难!”王大姐轻抚冻在冰箱的面坯道出遗憾:“手艺跟了我五六年,孩子却嫌费功夫。”她转而展示手机里的电商页面——缀着红豆馅的“葫芦福袋”月销数百件,抖音直播间成了新阵地。
同样的面团也出现在大田庄社区爱心课堂。孩子们踮脚围在“小老师”身边,看彩色面团在掌心变得各式各样。“原来非遗就是会魔法的手!”二年级学生张晓琳举着歪扭的小金鱼欢呼。实践队精心设计的“面点非遗绘本”已留在五所村小,孩子们心里也响着王大姐的叮咛:“老祖宗的颜色,都在菜篮子里。”
戏台春秋:85岁老人的拉魂坚守
走进幸福堂园剧团,时空骤然凝滞——85岁的国海爷爷枯瘦的手指抚过坠胡,琴弦颤出沧桑的尾音。“十五岁拜师,全村徒弟都算我徒孙喽!”老人摩挲着褪色的戏袍,那件绣着金线的旗袍式戏装,见证过台下人山人海的盛景。
“上台就不能停!没人也得唱!”老团长郭美荣的叮嘱铿锵有力。当苍凉的《月儿弯》掠过“耽误了相公罪难挨”的唱词,队员的笔记本晕开泪痕。这种被乡民称为“台子戏”的拉魂腔,以即兴编词撕扯人心,正如队员日志所记:“像沂蒙山岩缝里钻出的映山红,带着血性的柔美。”
触动化为双向奔赴。实践队员展开简谱,与皱纹纵横的艺人们共唱《东方红》。破旧排练厅里,银发与黑发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中交融,拉魂腔特有的悲怆转音碰撞青春声线。拉二胡的郭奶奶笑着拭泪:“这些大学生嗓子透亮,肯学该多好!”
图为实践队员与艺人合照
青春接力:非遗星河中的沂蒙之光
实践队在乡文化站搭建传承桥梁:为王大姐开通的“沂蒙面塑”抖音号,为剧团募集的便携音响,将中秋戏台照得更亮。“非遗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当00后学子与乡村儿童共触文化血脉,断层的传承正在弥合”。七月的热风吹过晒谷场,郭美荣《蓝房里》的唱词悠悠回荡:“双扇门单扇开,留着一扇遍奴怀……”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相关讲解
这扇为传统而敞的门,终将由无数双手共同推开。
撰文 | 孙咏姿
审核 | 曲丽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丽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