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沙,青衿共耕——“青耕”学子赋能沙河夏令营

发布时间:2025-08-10 22: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泓楠   阅读 80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29日-8月4日,正值酷暑,广东工业大学“青耕”突击队走进广州天河沙河街道“红船逐梦,续绘童彩”亲子红色文化研学夏令营,为小朋友带去夏日的“清凉”——为期5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动手、动脑、动心,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不妨一同回望这5天的精彩瞬间。

▲图为夏令营开营大合照

诗韵入童心,文脉绽新声

团队以创新游戏化教学,开展诗情匹配、朗诵传情、演绎诗句、以诗传情等活动。孩子们在互动中悟意象、品情感、演诗境、创诗句,让千年诗词与童心共振,于稚嫩心田扎根文化根脉,让中华诗韵在新生代中延续芬芳。

▲图为小朋友认真听讲

药香绕指:草木间藏着千年智慧

一场中医药文化探寻悄然展开。孩子们先识针灸艾灸之理,再试“望闻问切”之法,又辨日常食材的药用玄机,最后亲手缝制驱病香囊。艾草的气息漫过指尖,千年医道在触摸中渐显轮廓;小小药囊里,“草木有灵、济世为怀”的古老哲思,正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

▲图为小朋友动手制作驱蚊香囊

绳结寄意:红绳缠绕千年祝福

中国结的文化肌理在孩子们面前缓缓铺展。“绳韵载道”中,平安结的图腾深意被悄然解读;“智破龙门”闯关中,结艺内涵在互动里渐趋明朗。顺着千年编织的脉络,孩子们亲手以红绳盘结,将稚嫩祈愿织进绳纹。指尖腾挪间,古老年间的绳法化作精巧结饰,那些缠绕千年的民族情愫,正借孩童之手,续写着新的温暖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精心为小朋友准备动手材料

醒狮粤韵:童声鼓点里的岭南魂

岭南文化的鲜活画卷在孩子们面前铺展。他们拆解醒狮造型寓意,看刘备狮的宽厚、关公狮的凛然,跟着鼓点踩准节奏,举着迷你狮头比划腾跃;又从粤剧脸谱里破译密码,红表忠勇、白显奸猾,学几个亮相身段,哼两句婉转调子。鼓点与唱腔共振,古老文脉的温度,悄然在掌心流转。

▲图为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

鸢飞岭南:彩绢载梦越千年

最后一日,孩子们与风筝共赴一场古今之约。他们聆听南宋“船帆鹞”测风的古老传说,惊叹阳江风筝从素面灵芝到流光龙形的蜕变之妙;执彩笔在绢面上涂抹,把星星点点的童心缀在竹骨间,念叨着要让梦想追上流云。当纸鸢借着风势腾空而起,那些凝结在竹绢里的岭南智慧,正随着孩童的欢笑声,飞向更远的时光深处。

▲图为老师和小朋友们共同展示制作成果

五天的陪伴里,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活动也悄然留下了温暖的印记:新闻报道浏览量超5.6万次,累计点赞量1800+、活动参与人次200+。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大家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对孩子们成长的期许,以及对活动的认可与支持。

▲图为部分活动数据

五天的非遗之旅,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好奇,指尖触碰传统时的雀跃,早已超越了数字所能丈量的意义。当古老技艺以年轻的姿态走进童心,当千年文脉在互动中与当代生活共振,那些被唤醒的文化记忆,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淌在新生代血脉中的活态基因。这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最温柔的起点——从一双双稚嫩的手中,非遗正接过时代的温度,向着更远的未来生长。

撰文 | 黄浩轩 陈泓楠

供图 | 张扬 梁依宁 黄浩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泓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