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古石桥,横跨千年汶水,守护齐鲁通衢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10 22: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曲晨阳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汶水之畔,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大汶口古石桥如一条石质长龙静卧河面。这座全长 221 米、宽 7.5 米的 104 孔联拱石桥,历经四百余载风雨冲刷与车马碾轧,至今仍保持着主体结构的完整。作为山东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多跨联拱石桥,它不仅见证了大汶口从 "九省通衢" 到现代古镇的变迁,更以其精妙的建造技艺成为中国古代石构桥梁的活化石。如今,通过 "科技赋能保护 + 文化场景重现" 的创新路径,这座古桥正让千年水运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

桥体解码:从拱券榫卯中读懂建桥智慧

"第 36 孔拱券的 ' 纵联式砌拱 ' 技法堪称一绝 —— 每块青石长 1.2 米、宽 0.6 米,不用砂浆却严丝合缝,四百年洪水冲击都无法撼动。" 在古石桥保护站的展厅内,从事桥梁研究的工程师陈师傅指着 1:1 复刻的拱券模型解释道。模型旁的《大汶口古石桥营造图谱》详细标注了从基础到桥面的 28 道工序,其中 "雁翅分水" 桥墩、"燕尾榫" 石板、"消力坎" 地基等 16 项核心技艺,经考证为明代山东工匠的独创。

大汶口古石桥的建造暗藏诸多科学密码。桥墩呈锐角船形,迎水面镶嵌的 "分水尖" 用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可将洪水冲击力分解为侧向力;桥孔设计随河心深浅渐变,中间 7 孔最大净跨达 6.2 米,便于商船通行,两侧孔距递减至 3.8 米,增强岸边结构稳定性;桥面两侧的 108 根望柱,柱头雕刻狮、猴、桃、石榴等吉祥图案,既满足装饰需求,又通过增加重量强化桥体横向稳定性。清康熙年间《重修大汶口石桥记》碑文中 "石与石相衔如齿,缝与缝相接若线" 的记载,正是对其工艺精度的生动写照。

为系统传承这些技艺,岱岳区文旅局联合山东建筑大学成立 "古石桥技艺研究组",耗时三年完成桥体三维扫描与力学分析。"我们在桥墩底部发现暗藏的 ' 消力坎 '—— 这些低于河床的石质凸起,能将水流漩涡转化为向上的托力,减少对基础的冲刷,这种设计比西方同类技术早出现 200 余年。" 研究组负责人李教授展示的动态模型显示,古桥的 104 孔拱券构成 "多跨连拱" 结构,可将受力均匀分散到每个桥墩,这也是它能抵御多次特大洪水的关键。目前,研究组已制作《古石桥建造技艺 VR 教程》,成为全国多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材,累计培训传统石匠 300 余人次。

科技护桥:为百年石桥装上 "健康监测仪"

今年 7 月汛期,大汶口古石桥的智能监测系统突然发出警报:第 17 孔拱券因持续暴雨出现 0.2 毫米侧向位移。保护人员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潜水团队在水下搭建临时支撑,同时采用 "压力注浆" 技术向石块缝隙注入低浓度环氧树脂 —— 这种透明材料既能增强黏合力,又不影响桥体外观。三天后,位移数据恢复正常,这场 "毫米级抢险" 成为古石桥 "预防性保护" 体系的经典案例。

针对大汶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保护团队构建了 "水陆空" 立体监测网络:28 个传感器嵌入桥体关键部位,实时采集拱圈变形、石块应力、基础沉降等 12 项数据,传输至市级文物保护云平台,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无人船每月对水下桥墩进行声呐扫描,生成的三维模型可精确比对冲刷深度变化;专业巡查队每季度徒步检查桥面,对松动石板采用 "传统铁活加固" 工艺,用燕尾铁将相邻石块连接固定,这种技法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 "石缝铁锁" 工艺一脉相承。

在日常维护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更换磨损的桥面石板时,特意从当地大汶口盆地选取与原桥同属寒武纪地层的青石,经老石匠用传统錾子凿出仿古纹理;修补望柱雕刻时,仅对缺失部分进行补刻,且补刻处保留 0.1 毫米的高度差,形成可辨识的修复痕迹;清理桥体青苔时,使用竹刷配合弱酸性溶液轻拭,避免损伤石材表面的历史包浆。"我们给古桥做修复,就像给老人补牙 —— 既要恢复功能,又不能改变原貌。" 大汶口镇文物保护所所长指着第 58 孔拱券介绍,2022 年修复时特意保留了一块明代原石板,其边缘被独轮车碾出的 3 厘米深凹槽,成为展现古桥交通功能的 "活文物"。经过系统性保护,古石桥的整体完好率已从 2015 年的 68% 提升至 91%,2023 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活态传承:让古桥成为乡愁记忆载体

"小时候跟着父亲过桥赶集,桥面石板的凹痕里总藏着麦芽糖的甜味,桥头 ' 义和号 ' 杂货铺的铜铃声能传三里地。" 在 "古桥记忆" 征集活动中,78 岁的村民王大爷讲述的故事被收录进《大汶口石桥口述史》。这场持续两年的文化工程,共收集到与古桥相关的民谣、商号账簿、渡船票据等实物与故事 136 件,其中 1952 年的《大汶口船运日志》详细记载了石桥作为水陆转运枢纽的繁忙景象,填补了区域交通史研究的空白。

为让古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地在桥畔打造 "汶水古桥文化街区":以桥孔造型设计的文创路灯沿河岸排列,复刻望柱狮纹的钥匙扣成为游客必购纪念品,印有古桥全景的丝巾年销量突破 5 万条,整个街区年文创销售额达 300 万元;"桥畔讲堂" 每周六开讲,老工匠现场演示 "錾石为拱" 技艺,历史学者解读 "运河与石桥" 的商贸故事,去年累计吸引听众 4.2 万人次;针对青少年开展的 "小小桥梁师" 研学活动,通过搭建榫卯模型、测量桥孔弧度、绘制古桥写生等体验项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建筑智慧,年参与量超 8000 人次。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保护工作更具温度。由 30 余名村民、教师、摄影爱好者组成的 "古桥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每天轮流在桥面巡逻,劝阻机动车通行、清理杂物,还自发拍摄《古桥四季》纪录片,记录石桥在晨雾、落雪、汛期等不同场景下的风貌;当地企业家协会捐赠的 "石桥保护基金" 已达 200 万元,支持完成 5 处濒危拱券的修复;大汶口镇中心小学将古桥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学生们创作的 "古桥传说" 绘本、"石匠日记" 漫画等作品,在山东省文创大赛中斩获金奖。

从明代商船的摇橹声到当代游客的脚步声,大汶口古石桥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功能,更是齐鲁大地的商贸记忆与工匠精神。目前,岱岳区已启动《古石桥文化公园规划》,计划在桥体两侧建设 "运河商贸博物馆"" 石匠工坊 ",复原明清时期的渡口、商号场景,让古桥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地标。" 这座桥就像大汶河的脊梁,驮起过南来北往的货物,也驮起过一代代人的乡愁。" 泰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守护古石桥,就是守护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让千年通衢的故事继续流淌在时代长河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