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学子赴爨底下村探寻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0 21: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星原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以“红色记忆活化-产业振兴”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座藏于京西群山间的古村落,正以独特的红色底蕴与古建魅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爨底下村风貌

爨底下村因地处“爨口”下方得名,依山而建的扇面形建筑群宛如金元宝嵌入山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门墩石、戗檐砖与清水脊雕刻精美,承载着韩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传承。“爨”字作为文化图腾,既寓意日子红火,更见证着村落从传统古村向红色文旅地的转型。如今,这里已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研学团队与自驾游客前来。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村落发展脉络。据村书记韩巨岭介绍,爨底下村的文旅发展始于古建筑观光,后依托政策支持拓展红色旅游板块,从区级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升级,使其成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目前村内设有村事馆展示红色史料,计划于今年九、十月推出老门口战役实景体验项目,进一步丰富红色研学内容。

在游客结构方面,自驾游散客占比最高,旅行社组织的团队中,上半年以党员活动为主,暑期后则以普通观光团居多。针对当前旅游项目相对单一的现状,村里正规划夜景景观打造,计划通过灯光勾勒古建轮廓,结合小夜市、星空观测等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现在高速通了,游客来得方便却留不住,必须靠丰富业态让大家‘白天有的转,晚上有的玩’。”韩书记说。

与村民对话填写问卷

文旅发展已为村民生活带来切实改变。村内33户农家院依托旅游实现增收,部分老人参与景区向导、卫生维护等工作。虽因年轻人口外流,部分岗位需外聘人员,但随着项目推进,农产品销售渠道正逐步拓宽——杏树、核桃树等果树种植的果实,通过旅游衍生品形式走向市场。土地利用方面,村里通过自愿流转激活闲置资源,避免文旅开发占用耕地住房,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发展留足空间。

与村民进行深入访谈

谈及未来规划,韩巨岭充满期待:“我们希望与高校合作,引入文艺社团义务演出,建立实践基地。”目前村内已有戏台与电子屏设施,可开展露天电影等活动,若能结合高校资源引入汉服体验、民乐表演等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文化氛围。同时,村集体正探索与马栏村等周边景区联动,通过旅游协会协调推出联程路线,借助观光车串联景点,打造深度旅游体验。

访谈韩巨岭书记

实践团成员表示,爨底下村的探索为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古村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借力、业态创新与多方协作,正逐步破解规模小、人才缺的发展瓶颈。此次实践不仅收集了一手调研数据,更见证了一座古村在红色基因赋能下的振兴活力,为后续助力乡村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