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赋能非遗,同心聚力中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实践的号召,踏上了一段非凡之旅。他们从安徽出发,跨越3500多公里奔赴新疆,跋涉1200多公里抵达青海,历经近2000公里深入云南,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安徽学子的热忱传播非遗知识,更在与边疆非遗的对话中汲取传承力量,通过文化纽带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队员与社区学生在书法活动后合影 哈斯 供图理论实践相融合,播撒非遗火种
三地分队紧扣“非遗里的中华魂”主题,将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新疆和硕县的社区,队员们借升国旗仪式开展思政课,结合活字印刷术等案例阐释非遗价值,还穿插黄梅戏的历史与特色;青海分队在西宁社区讲解团扇、皮影戏时,加入黄梅戏经典唱段赏析;云南分队在楚雄州儿童福利院分享中国结工艺时,对比黄梅戏与彝族歌舞的共通之处。实践环节中,新疆分队指导孩子写汉字、剪窗花,青海分队带领孩子剪“红石榴”主题剪纸,云南分队教学中国结编制,让参与者在动手间感受非遗温度。作为在安徽合肥求学的学子,团队带着黄梅戏等家乡非遗印记,既向外播撒文化种子,又向内学习多元智慧,实现双向奔赴的文化交融。
图为队员组织社区学生剪纸 哈斯 供图图为队员在社区宣讲 哈斯 供图 深入一线寻密码,汲取传承力量
团队探访各地特色非遗,挖掘传承故事。新疆分队在和硕县文化馆聆听托布秀儿演奏,学习萨吾尔登舞蹈,与传承人交流技艺创新;在蒙古刺绣工坊,观摩多民族元素融合的作品,听传承人讲“传统+现代”的文创路。青海分队走进湟源县皮绣馆,探寻独特技艺,与传承人探讨“非遗进校园”实践。云南分队走访楚雄州博物馆、彝绣馆,梳理彝绣演变,感受其生活与艺术价值。交流中,队员们分享黄梅戏“戏曲+短视频”的创新模式,与传承人共探活态传承路径。
图为队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萨吾尔登舞蹈 哈斯 供图
此次实践通过“宣讲+体验+探访”模式,让各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亲近非遗。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收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黄梅戏等安徽非遗的融入,让边疆群众看见地域文化的交融,也让队员们更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者”。
非遗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传承非遗能增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正是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此次实践累计覆盖三地12个社区、机构,吸引近300名群众参与,不少边疆青少年还主动向队员询问黄梅戏后续讲解安排。活动也得到当地文旅部门肯定,部分非遗传承人表示愿与团队长期对接创新传承思路。当人们从非遗中看见共通的期盼、智慧的交融、情感的共鸣,便能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合力。未来,合肥工大学子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赋能非遗传承,让文化根脉绽放新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年力量。
撰文 | 阿依巴努·吾斯曼
图片 | 哈斯
审核 | 伊斯砍达尔·玉苏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阿依巴努·吾斯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