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村干部引路,没有提前安排的受访名单——当‘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团队意外遭遇新阳村对接困境时,他们选择勇敢地、直接叩开村民的家门。在一个个毫无修饰的院落里,三组老人的生活轨迹,拼凑出中国农村老年群体在数字浪潮下的真实生存图鉴:有人借力技术逆流而上,有人接纳着村干部的关怀,还有人紧握亲情化作的浮木。”
片段一:电商站老人——“数字赋能者”的微光
炎炎夏日,“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社会调研与公益服务团队湘中湘西分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村口一个简陋的电商服务站,此时正处正午,62岁的陈老伯(化名)正坐在屋内的沙发上休息,用智能手机刷着抖音,面对调研员们的突然来访,尽管惊讶,但他仍然耐心而温柔地回答着队员们的提问。“我这个职业啊,手机是离不开的呀,从外面运来的货都是从手机上发来消息,没了手机,生活也都难有着落啊。”说罢,他展示出他的智能手机,屏幕上是十几个村民微信群。更难得的是,他主动当起‘数字传帮带’:帮来到这里独居老人视频联系子女、教邻居如何使用软件线上功能。当被问到是否想学新的功能时,他点点头,“我也怕跟不上啊!想多学点对生活、对工作有用的那些新功能。在这点,我还得多向你们大学生请教请教呢。”说罢,在场的人们都露出期待的微笑。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许艺达/摄
片段二:孤寡老人——乡村社会托底的善心
在村委分发的房间中,80岁的李爷爷(化名)从拿出一台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机。没有儿女,没有WiFi,连基础的智能设备也没有,数字世界于他如同另一个星球“我也不会打电话,什么事都是干部帮的做的”爷爷操着一口沙哑的湘西口音说道“别说手机了,身体不行了,种地也种不动了,都是村委送来粮食给我吃,生了病也是干部带我去看病。”当被问及是否需要智能手机时,他摆摆手“没必要用。” ——村干部的定期探访成了他唯一的数字安全网。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许艺达/摄
片段三:留守夫妇——“数字候鸟”的守望
见到团队成员时,一对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主动打开了院子的门,热情地招呼着队员们进入家中,在院子里的问卷调查过后,他们带着成员们进入家中。这对收养了弃婴的老夫妇擦拭相框里女儿的照片“孩子争气!在城里读大学呢。” 女儿暑假回家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她会帮缴水电费、教用微信视频,亲情的陪伴总是会让老人们忘却一年的空巢孤独。但孩子一走,他们又陷入“数字失能”的窘境种“就盼着多听听她声音...”奶奶拉起了一位调研员的手“谢谢你们来这看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你们和她一样,都是好娃娃!在外面闯荡累了,也记得多回家看看呐!”老人紧紧握着一位成员的手,调研员们的眼中也流下了滚烫的泪水,奶奶的话,是真诚的鼓励,也是温情的嘱托。临走时,一位怕老人孤单的、留下了联系方式的调研员擦干了泪说道:
“爷爷奶奶,孤单的时候,就点这几个按钮给我打电话,祝你们幸福。”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徐林闯/摄
朝阳村的三个剪影证明:农村老人数字权益绝非“教用手机”这么简单。它关乎经济机会的公平分配、基础公共服务的包容性设计、以及代际支持系统的制度化建设。当城市加速奔向更加智能化的数字宇宙时,请别让这些困在“数字中世纪”的乡村身影,成为被遗忘的代价。
▲图为新阳村村前合影 某老人/摄
再次踏上曲折蜿蜒的村中山路,调研员们回望着这个群山中的美丽村庄,带着身上宝贵的调研资料,更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那份平凡的温情,迈向下一片希望与梦想的土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艺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