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析关联,鲁地究规模

发布时间:2025-08-10 22: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志文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黄河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面临着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的双重挑战,这一现象对耕地规模经营意愿产生了复杂影响。为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在机制,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合粮安”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5日前往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开展实地调研。本次实践旨在揭示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的耦合关系,分析其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并为推动黄河下游地区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实地调研:直击耕地现状

实践团队选取菏泽是郓城县多个乡镇作为调研区域,重点考察了黄集镇、杨庄集镇等典型农业乡镇的耕地利用现状。在黄集镇的田间地头,实践队员们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实地丈量发现,当地耕地破碎化现象较为突出。破碎化的耕地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下,同等面积的破碎地块比连片地块的农机耕作时间将近增加40%以上,燃油消耗增加30%,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在杨庄集镇,实践队员们则观察到明显的耕地非粮化趋势。部分靠近公路的耕地被改种桃树、葡萄等经济作物,还有一些地块被用于建设养殖场、仓库等。当地农户王大爷告诉队员:“种粮食收益太低了,一亩地一年也就赚几百块,改种果树或者租出去搞养殖,收入能翻好几倍。”实践团队还发现,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破碎化严重的地块由于耕作难度大、收益低,农户更倾向于将其转为非粮用途;而非粮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耕地的破碎化,使得剩余的粮田更加分散。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耕地规模经营的推进。

图为调研区域耕地碎片化现状。程文阳供图

多方访谈:倾听基层声音

为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对耕地破碎化、非粮化及规模经营的看法,实践团队开展了广泛的访谈调研,涉及农户、村干部等群体。在对50余户农户的访谈中,多数农户表达了对耕地现状的无奈。黄集镇农户刘大叔说:“我家10亩地分成4块,分布在不同地方,播种、收割的时候来回跑,费时又费力。想流转出去,人家嫌地块太小不愿意要,自己种着又不划算。”对于非粮化,部分农户表示实属无奈,“现在化肥、农药、种子价格都在涨,种粮食除去成本几乎不赚钱,不改种经济作物根本撑不下去。”但也有农户希望能实现规模经营,“如果能把零散的地整合起来,统一耕种、统一管理,我们也愿意种粮食,毕竟种粮食心里踏实。”村干部则更关注政策与管理层面的问题。黄集镇韦庄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我们也想推动耕地整合,但涉及到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协调起来难度很大。有的农户担心整合后自己的地块位置变了,有的则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工作很难开展。”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农户交流。程文阳供图

数据分析:探究影响机制

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涵盖耕地地块特征、农户家庭情况、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土地流转意愿等方面。经过整理分析,团队初步揭示了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耦合关系对耕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机制。耕地破碎化主要通过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来抑制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破碎化的耕地导致农机作业成本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耕地非粮化则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收益预期影响规模经营意愿。非粮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户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越低,规模经营粮食的意愿也越弱。由于经济作物收益较高,农户更倾向于维持分散的经营模式以灵活调整种植结构。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规模经营意愿的抑制。破碎化的耕地为非粮化提供了条件,而非粮化又使得耕地整合难度加大,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叠加效应使得农户对规模经营的预期收益降低,风险感知增强,从而降低了其参与规模经营的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人员采访搜集问卷数据。任清柠供图

本次郓城之行,“耕合粮安”社会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了耕地破碎化与非粮化耦合关系对耕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机制。实践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黄河下游地区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还深刻体会到,推动耕地规模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农户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跟踪研究菏泽市郓城县及黄河下游其他地区的耕地利用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相关农业政策、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社会实践队合照。纪翔宇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