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年文脉,润当代心田——长安大学实践队赴河南郑州开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0 22: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宇菲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孙宇菲、舒佳乐、李东阳、李乐晗、万俊恒、陈家萌、肖力维、刘爽欣、杨琳、段依凡、王忆、杨雨杰、林铭炜、罗浩、张昆尧、杜宣纬)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号召,长安大学赴河南郑州“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22日开展了“溯文化根脉,润民生心田”主题实践活动——前往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深入探索历史文脉与民生心理需求的深层联结,旨在通过文化滋养增强社区心理韧性,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注入人文关怀力量。

上午,实践团队走进了矗立于郑州市农业路的河南博物院。这座始于1927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万余件,宛如一部立体的中原历史长卷。步入展厅,队员们立刻被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所笼罩。实践团队带着探究的目光,试图解读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先民情感与生活智慧。

在史前玉器和商周青铜器的展柜前,队员们驻足良久,思考着这些精美器物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先民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的载体。一件看似朴拙的骨笛,穿越七千余年的时光,仿佛仍在诉说着先民如何借助音乐沟通情感、凝聚群体;一件威严的鸮形青铜礼器,其独特的造型则引发队员们对古代信仰如何塑造集体心理认同、缓解生存焦虑的深入探讨。而当看到流连于唐宋时期的生活器皿,实践队员们敏锐地捕捉到器物功能与审美趣味的变化,从中体察到古代民众对于现世生活幸福感的朴素追求与精神需求的变化。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先民心灵轨迹的生动反映


 图为实践队员在青铜器讨论 通讯员李东阳 供图

午前,团队访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双方就高校心理服务模式进行了简短交流,郑大中心老师分享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开展心理疏导的经验,为实践队提供了新的思路参考。

午后,实践团队移步至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这里依托3600年前早商都城的宏大遗址,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与场景复原,将一座古老都城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巨大的夯土城墙剖面,展示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磅礴的集体协作力量,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大型公共工程对凝聚社会共识的意义。复原的古代排水系统遗址,陶质管道与沟渠纵横交错,其精妙的规划令队员们赞叹不已,这不仅是古代城市文明的见证,更体现了先贤对于保障民生基本安全与秩序的深刻思考,为理解安全感这一基础心理需求提供了古老的历史注脚。

在展示平民生活的展区,那些与礼器相伴的日常用具,则让队员们领悟到,即使在礼制森严的商代,平民百姓也始终在寻求精神信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维度。商都遗址的宏大叙事与生活细节交织,让队员们对民本思想的源流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和老师对遗址的讨论 通讯员李东阳 供图

一天的参观学习,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智慧和人文关怀。无论是博物院中凝聚着先民情感的艺术瑰宝,还是遗址博物馆里揭示古代社会治理的实证遗迹,都彰显着对群体认同的构建、对个体需求的关照、对安全感的保障以及对幸福感的追求。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成为滋养当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宝贵源头活水。实践团队认识到,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现代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寻找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共同欣赏青铜器 通讯员孙雨菲 供图

指导老师王老师在总结时指出:同学们在观察文物、解读遗址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件器物、一处遗迹中,看到的是先民的情感世界、社会的治理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次探访不仅加深了实践团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更强化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将进一步梳理研究,努力将历史的智慧融入创新的服务方案,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为滋养当代民众的心灵、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