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淄博的烟火气里裹挟着千年不散的窑火温度。当烧烤的热浪席卷网络,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琉璃艺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8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深入博山琉璃产业腹地,在灼热的熔炉旁思考一个深刻命题:如何让因流量爆红的琉璃之乡,真正淬炼出持久的生命力?队员们以专业视角洞察瓶颈,用创新思维开出“青春药方”,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探寻破局之道。
网红效应遇瓶颈:流量狂欢后的冷思考
走进人头攒动的琉璃大观园,实践队员们既欣喜于非遗技艺重获关注,也敏锐捕捉到繁荣背后的隐忧。“单日游客量超10万人次,但多数停留不超过两小时。”文旅部门的数据揭示了“打卡式旅游”的困境。更令人忧心的是,市场急剧扩张引发的连锁反应——小作坊粗制滥造的廉价琉璃充斥景区,传统“鸡油黄”“松石绿”等珍稀工艺因成本高昂遭遇挤压,连国家级传承人张师傅都叹息:“年轻人学三年就想速成赚钱,老祖宗的手艺要传歪了!”
在琉璃工坊密集的西冶街,队员们展开地毯式调研。网红爆款同质化严重,满街尽是流水线生产的琉璃多肉与生肖摆件;沉浸式体验项目则多停留在“游客吹个琉璃泡”的浅层互动。一位从业二十年的老师傅指着积压的库存苦笑:“热度来得快,退得更快。没有真东西留住人,这炉火还能烧多久?”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创新实践炼真金:当青春叩响千年窑口
面对困局,实践队将实验室搬进了烟火缭绕的工坊。在“西冶工坊”的研发中心,队员们架起便携式光谱仪,对传统琉璃料方进行成分解析。“我们发现明清配方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精确配比,是‘鸡油黄’呈色奥秘。”小王同学展示着数据图谱。团队据此提出科学改良方案,在保留传统美感的同时,将烧成温度降低50℃,既节能又提升成品率。
如何让“高冷”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队员们与90后琉璃设计师碰撞出火花。一组融合琉璃与植物元素的“流光苔庭”文创惊艳亮相——琉璃制成的露珠悬于真实苔藓之上,传统花插变身为会呼吸的生态艺术品。“非遗创新需要生命科学的跨界视角,”设计师兴奋地说,“你们带来的生物材料防腐技术,解决了苔藓养护难题!”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传播领域。实践队搭建的“琉璃数字基因库”正逐步收录上千种传统纹样,年轻设计师可在线获取授权进行二次创作。队员小林举着手机直播熔炉前汗流浃背的匠人:“这场直播有5万人点赞老师傅的‘火中雕花’绝技!我们要让流量看见真正的匠心。”
▲图为设计师展示琉璃制作技艺。刘若涵 供图
青春提案破困局:让流量变“留量”
基于扎实调研,实践队向当地文旅部门递交了《琉璃产业可持续发展青春提案书》,核心策略直击痛点:
1.产品分级认证,重塑价值坐标
建立“博山琉璃”地理标志认证体系,设置“传世典藏”“设计创新”“文旅手信”三级标准。对采用古法技艺的作品实行溯源认证,让高端收藏市场回归价值理性;同时开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轻奢系列,如融入琉璃元素的蓝牙音箱、解压文具等,让非遗“日用而不觉”。
2.研学路线深耕,培育文化土壤
设计“非遗+”深度研学体系。小学段开设“琉璃彩绘”美育课,中学段开展“化学与釉色”实验探究,大学段则可参与“传统工艺数字化”项目。队员们在博山实验学校试点的“小小匠人”课程,让孩子们用安全材料模拟琉璃灯工,两周内报名人数超预期三倍。
3.科技赋能传承,打造智慧生态
建立产学研协同平台:材料实验室为古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VR技术还原濒危工艺全流程;区块链认证解决版权保护痛点。更开发“掌上窑炉”小程序,用户可在线参与设计投票,订单量达标即启动定制生产,用“以销定产”破解库存顽疾。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在淬炼中走向永恒
离淄前夕,实践队员回望博山城区的万家灯火。琉璃厂房的窑火与城市霓虹交相辉映,恰如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图景。小张在实践笔记中写道:“网红热度是阵风,文化生命力才是永续的炉火。我们做的不是浇灭流量,而是为千年窑火添续科学之薪、青春之柴。”
这份由大学生书写的“青春提案”,正在获得积极回响——当地政府已着手制定琉璃产业分级标准,队员设计的“琉璃+生态”系列产品获得企业量产意向。当年轻学子用专业知识解开传统工艺的密码,用创新思维架设通往市场的桥梁,琉璃之乡的转型之路便有了青春的注脚。从转瞬即逝的“网红”到基业长青的“长红”,这场始于文化自觉的青春行动,终将让中华非遗瑰宝在时代淬炼中绽放永恒光华。(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