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李潇乐 吴科娴 张鑫雨)7月10日,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街道青少年宫,一场以守护肝脏健康为主题的青春实践故事正温暖上演。广东医科大学“知行青春”工作室星影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化身健康卫士,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为孩子们编织起抵御肝炎、肝吸虫病的防护网,用行动书写 “小心肝大守护” 的生动篇章。
我国自推行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儿童HBV感染率显著下降,2024年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0.3%,1岁以下婴儿感染率不足0.1%,乙肝母婴传播率大幅降至0.23% ,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率也处于高位。不过,因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期女性HBsAg流行率仍较高,儿童肝炎疾病负担依然存在,儿童肝炎防控仍面临挑战。普及儿童肝炎的相关知识能够提高小朋友对肝炎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助力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此外,消除对肝炎患儿的误解与歧视,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同样离不开知识的普及,这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升人口素质至关重要。
7月的湛江,暑气蒸腾,却挡不住志愿者们筹备课程的热情。为了给孩子们呈现既专业又有趣的肝脏健康课,团队提前打磨内容。从梳理肝炎、肝吸虫病的医学知识,到挖掘适合儿童理解的讲述角度,志愿者们反复研讨 —— 用 “小明腹泻奇遇记” 串联肝吸虫知识,把肝炎传播途径变成 “病毒旅行记” 动画脚本,力求让晦涩医学知识 “跳” 出课本,成为孩子们能听懂、爱参与的课堂内容。这些筹备细节里,藏着志愿者们的用心:要让孩子们在愉悦氛围中,开启守护肝脏健康的认知大门。
图为志愿者在做课前准备
课堂伊始,志愿者借助图文动画,带孩子们走进 “肝脏小世界”。当动画演示甲肝、乙肝病毒如何 “潜入” 身体,孩子们瞪大眼睛,专注捕捉每一个细节。“原来病毒会藏在被污染的食物里!” 听完肝炎传播途径讲解,小朋友们小声议论。趣味问答环节更是点燃热情,“谁知道预防甲肝要打哪种疫苗呀?” 问题刚抛出,一只只小手像雨后春笋般举起,答对的孩子收获小贴纸奖励,笑容格外灿烂。在症状讲解与预防环节,志愿者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如果感觉没力气、不想吃饭,还发烧,要赶紧告诉爸爸妈妈哦!” 简单话语,把疾病识别与家庭联动起来。孩子们跟着学习 “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按时接种疫苗” 这些防护要点,把肝脏健康 “守护诀”,悄悄记在心里。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环节
次日课堂,志愿者以 “小明腹泻记” 开启新旅程。故事牵引着孩子们好奇心,大家迫不及待探究 “什么是肝吸虫病”。借助趣味图片,志愿者展示肝吸虫生活史,从虫卵到感染人体过程清晰呈现,“以后可不能学小明吃生鱼虾啦!” 有孩子听完,认真地对身边同学说道。辨别与预防环节,互动抢答热闹非凡。知识就这样在实践互动里,变成守护健康的 “武器”。
图为志愿者讲解肝吸虫知识
两堂课程,趣味图片展示、互动抢答、情景判断贯穿始终。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听众,而是积极参与者 —— 思考时紧皱的小眉头,抢答成功时的欢呼,实践操作时的认真劲儿,都在诉说着对健康知识的渴望与吸收。志愿者们也时刻关注孩子反馈,俯身解答疑问,给回答问题的孩子贴上 “智慧星”,用鼓励眼神与温暖互动,让健康科普更有温度 。
课程尾声,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复习七步洗手法,搓搓小手、冲冲水,把 “讲卫生” 落到实际动作里;总结课堂内容时,孩子们主动复述 “不能吃生鱼虾”“要打疫苗防肝炎”,知识已悄然内化为自我健康守护意识。最后,全体志愿者与孩子合影留念,鲜艳队旗下,一张张笑脸闪耀着青春与童真的交融,定格下这场健康守护的温暖瞬间。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的合影留念
后记:以青春微光,点亮健康未来
这场实践,于志愿者而言,是医学知识的 “二次成长” —— 从课本理论到儿童科普,学会用童趣语言、互动形式传递专业价值;于孩子们而言,是健康意识的 “启蒙种子”,在心底种下守护肝脏、讲究卫生的认知;于社会而言,是青春力量参与公共健康科普的生动实践,彰显着高校志愿服务队扎根基层、守护民生的担当 。未来,星影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耕健康科普,把更多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守护力量,让青春在一次次 “护佑健康” 的实践里,绽放更耀眼的光,也期待更多人关注儿童健康科普,携手为少年成长筑牢 “健康堤坝”,让每颗 “小心肝” 都能在知识守护下,蓬勃向阳,茁壮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潇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