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水土保持学院团队赴辽河流域开展生态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0 2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珂羽 马斯特 陆国正   阅读 72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15-20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保生态·沈辽探行”实践团队奔赴辽宁省辽河流域,开展为期5天的生态调研活动。团队先后深入沈阳沈北七星湿地、莲花湖湿地公园、棋盘山风景区及铁岭市七里村等地,通过水文监测、土壤采样、植被调查及乡村走访,系统探究辽河中下游生态现状,为区域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此次实践共采集土壤样本15份、实地观测数据30组,形成多份调研报告。

一.湿地生态调研:数据支撑退化修复

在沈北七星湿地,团队成员冒雨开展监测工作。通过记录积水深度、pH值等20组水文数据,采集不同植被带土壤样本15份,并结合植被覆盖度与根系发育情况的对比分析,初步构建了湿地健康评估模型。枯萎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这与水文波动密切相关。

转战莲花湖湿地公园后,团队采用相同方法开展对照研究,发现人工干预较强的区域土壤板结现象更为明显。团队成员在分析数据时指出:“两个湿地的退化主因不同,七星湿地受自然水文变化影响更大,而莲花湖则需关注人为活动干扰。”团队据此提出“分区修复”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在铁岭莲花湖湿地实践纪实,郑秀彬供图)

二.山林水土实验:量化植被固土效应

棋盘山风景区的陡坡上,一场控制变量实验正在进行。数据组成员选取三组坡度相近的坡地,分别测量裸土区与植被覆盖区的土壤流失量。数据显示:在23°坡地中,植被覆盖使表层土壤流失量减少33个百分点,土壤紧实度提升35个百分点。“草本植物中,牛筋草的固土效果最突出,能使裸地产沙量减少62个百分点。”团队数据组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

通过样方调查,团队还发现森林郁闭度与土壤侵蚀呈负相关——当郁闭度达90%以上时,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程度较大。这些结论被整合为“坡度-植被类型-覆盖度-土壤侵蚀量”关联模型,为山区生态修复提供量化依据。

(图为队员测量不同植被区土壤植被坡度纪实,汪珂羽供图)

三 铁岭之行:融合历史与现实,助力乡村发展

铁岭辽河博物馆的流域治理沙盘前,队员们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当代生态问题。“从清代‘柳条边’到现代堤坝,人类活动始终在与自然博弈。”博物馆研究员马建军向团队讲解道。这一认知在七里村得到延伸——团队针对该村坡地流失问题,提出“生态埂+等高种植”方案,并测算出实施后每亩可减少土壤流失40%。

(图为博物馆部分展图。王杉伊供图)

而七里村中,村支书介绍到,该村正将生态治理与乡村爱情影视IP结合发展文旅,年接待游客是过去的三四倍。

(图为七里村著名ip乡村爱情拍摄基地图。郑秀彬供图)

四 成效显著:多维度实现升华

数据层面,团队积累了扎实的一手资料。七星湿地记录水文数据超 20 组,采集土壤样本 15 份、植被关联数据 12 组;棋盘山统计植被盖度样方 30 个,采集辽河沿岸坡地土壤紧实度数据 20 组;七里村记录坡度数据 25 组,采集土壤样本 20 份,为生态研究提供了详实支撑。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河山妆成锦绣!

调研层面,成果兼具实践与推广价值。湿地通过对照分析,为修复提供多场景参考;山林实证植被是水土“绿色盾牌”,为山区修复提供依据;七里村 “生态埂 + 等高种植” 方案落地,还梳理出 “党建 + 生态治理 + 乡村振兴” 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让理论知识成功落地。

成长层面,队员实现全面提升。专业认知从理论走向具象,明白水土保持关乎民生;乡土情感从调研对象升华为家园情怀;责任担当从理念化为行动自觉,立志以专业服务生态与乡村发展,完成了从课堂到实践的蜕变。

此次辽河植被固土效益探索之旅,“水保生态・沈辽探行”团队不仅解码了辽河生态,更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为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调研累计形成报告4份、数据模型3个。水土保持学院地理教研室副主任徐子涵讲师评价:“团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价值。”未来,团队计划长期监测流域水文特征,持续跟踪生态修复效果。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把国土绘成丹青!

(图为实践团队在棋盘山秀湖前合影。汪珂羽供图)

撰文 | 陆国正 马斯特

图片 | 汪珂羽

审核 |陆国正 汪珂羽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陆国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