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第八师石河子市历史,传承军垦精神,探寻城市发展脉络,7月,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语润棉田·经彩兴疆”推普助农实践团于新疆石河子市清泉集十一连展开实地调研。
1.店主忆往,戈壁创业
在清泉集十一连党群服务中心连长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来到一家当地超市,对店主进行了专访。店主深情回顾了石河子的峥嵘岁月: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官兵在王震将军等指挥下进驻这片戈壁荒原,开启屯垦戍边伟业。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仅有零星几户人家、苇湖和沙包。官兵们靠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的信念,在严寒中挖地窝子、开渠引水、开垦盐碱地,奠定了城市发展的根基。
店主介绍,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大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和知识分子涌入石河子,建起了机械化农场、工厂和学校。经历公社化、划归兵团、建制调整等阶段,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谈及1981年实行“师市合一”模式后,石河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转型,进入21世纪加速城镇化进程,并荣获多项城市荣誉,店主言语中充满自豪。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对石河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深表赞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清泉集十一连党群服务中心探访超市老板
2. 发展变迁,石河子兴
店主介绍,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大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和知识分子涌入石河子,建起了机械化农场、工厂和学校。经历公社化、划归兵团、建制调整等阶段,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谈及1981年实行“师市合一”模式后,石河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转型,进入21世纪加速城镇化进程,并荣获多项城市荣誉,店主言语中充满自豪。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对石河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深表赞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专访清泉集十一连居民了解军垦历史
3.教授谈教,薪火相传
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石河子大学教授也加入了交流。教授详细介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史:教育起点可追溯至1951年军垦官兵在地窝子里创办的扫盲班。1958年,石河子大学前身——石河子医学院成立,开启了当地高等教育的篇章。经过多次合并整合,如今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为兵团培养了大量人才。基础教育方面,从上世纪60年代的子弟学校起步,如今已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体系,各校均融入军垦元素,将兵团历史纳入校本课程。近年来,集团化办学、优质师资共享、智慧教室建设等举措有力推动了教育质量提升。教授感慨:“石河子的学校发展史,正是军垦人重视教育、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专访石河子大学教授了解军垦历史
4.感悟精神,续写新篇
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纷纷表示石河子的历史是一部鲜活的军垦精神教科书。从超市老板的讲述中,他们深切体会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望着石河子现代化建筑与广袤农田交织的景象,成员们眼神坚定。他们表示,这座城市从戈壁荒滩蜕变为“戈壁明珠”的奇迹,是军垦精神最有力的证明。
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历史的感悟,把普通话推广课堂带到田间地头,助力普通话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金名片”;同时,将助农实践与军垦故事相融合,借助语言的力量,让军垦精神在新一代农人中传承发扬。他们决心在石河子这片热土上,续写热爱祖国、服务乡村的新篇章,让戈壁明珠的光芒因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行动更加璀璨。
(通讯员 李海硕 蔡园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