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炽热的火焰在匠人手中舞动,一团晶莹的料胚在高温下流转生辉……8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技艺的向往,奔赴“中国琉璃之乡”——山东省淄博市,开展了一场以“探秘琉璃艺术,传承千年匠心”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琉璃工坊,对话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火中取艺”的神奇,零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琉璃烧制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熔炉淬炼,初识琉光溢彩
实践队的首站来到了淄博市著名的琉璃艺术工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下,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观察琉璃制作的奥秘。高达千余度的熔炉旁,匠人们手持长长的吹管,将熔融的琉璃料液挑出,通过吹、拉、捻、转等精妙手法,在光影变幻间赋予其形态与生命。队员们屏息凝神,看着通红的料液在匠人手中仿佛有了灵性,或化作灵动的瑞兽,或凝成剔透的花瓶,每一次淬火、塑形都令人叹为观止。传承人向队员们讲解道:“琉璃之美,在于火的淬炼与匠心的雕琢。一吹一拉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凭几十年练就的手上功夫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指尖跃动,体验“火与光”的交融
在深入了解琉璃制作流程后,实践队员们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亲手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在师傅的严格指导和保护下,队员们尝试了相对安全的“灯工”技艺。面对喷灯喷射出的高温火焰,队员们既紧张又兴奋。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取彩色琉璃棒,在火焰中加热软化,尝试进行简单的弯曲、熔接和塑形。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困难重重:火候掌控不当,料棒易熔断;塑形力度不均,作品易变形。队员章研在尝试制作一朵琉璃小花时,额头沁出汗珠:“看着师傅做那么轻松,自己上手才知道这‘火与光’的舞蹈有多难!既要克服对高温的畏惧,又要全神贯注控制指尖的力道和角度,真是对手眼协调和耐心的极大考验。”尽管作品稚嫩,但这份与高温琉璃料液“亲密接触”的独特体验,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匠心”二字背后所承载的专注、坚韧与无数次的重复锤炼。
▲图为实践队员亲手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青春视角,探寻传承与创新
实践不仅是体验,更是观察与思考。队员们围绕淄博琉璃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调研。
队员们分组采访了多位资深匠人和年轻学徒,了解他们入行的初衷、坚守的信念以及面临的挑战,如技艺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等。一位年轻学徒坦言:“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做的作品被认可,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希望能有更多渠道让年轻人了解和爱上这门手艺。”
随后,队员们走访了琉璃工艺品市场、博物馆及文创商店,观察琉璃产品的种类、设计、定价及消费者偏好。他们发现,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美学结合、开发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文创产品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方向。
结合调研,队员们提出了诸如“开发琉璃主题研学体验课程”、“联合高校设计专业进行文创开发”、“利用AR/VR技术展示琉璃制作过程和历史”、“加强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建议,希望能为琉璃技艺的活态传承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调研。刘梦琪 供图
薪火不息,照亮传承之路
实践活动尾声,实践队与工坊匠人、当地文化工作者举行了交流座谈会。队员们分享了实践见闻、调研数据和思考感悟,围绕“传统技艺如何适应现代审美与需求”、“如何吸引和留住青年传承人”、“数字化传播的潜力”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传承人对青年学子的热情和创意给予高度评价:“你们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想法,就像给古老的琉璃注入了一股清泉。传承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看到你们这么关心琉璃的未来,我们更有信心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这一次淄博之行,对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而言,是一次难忘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淬炼之旅。指尖触碰的是滚烫的琉璃料液,心中点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琉璃,这浴火而生的艺术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璀璨夺目的外表,更在于那历经千年不熄的匠心之火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生科学子,队员们表示,将把这份对“火与光”的记忆、对匠心的感悟带回校园,融入专业学习,并积极担当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守护者。他们愿做点点星火,努力照亮非遗传承之路,让千年琉光在新时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让青春在守护与创新的实践中熠熠生辉。(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