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犁启新·鲁韵铸魂”领航先锋队14名实践队员走进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围绕“礼乐制度与新时代教育”主题,开展实物考察、口述访谈与场景体验,把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教案,为现代课堂提供可视化、可复制的鲁文化样本。
图为实践队员在万仞宫墙前合影。
穿过圣时门后,队伍沿中轴线缓步前行。大成殿丹墀上,36名演职人员正在彩排祭孔乐舞。队员兵分两路:一路守在台阶左侧,一路守在右侧,随机对游客进行采访。问题只有三个——“您最熟悉的鲁文化关键词是什么?”“如果学校把鲁文化做成现代课堂,您愿意让孩子听吗?”“您希望用什么形式了解?”实践队员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90后张先生,大成殿丹墀东侧的银杏树下,一位身着灰色速干衣白色t恤的青年停下脚步,“我1990年生,山东临沂人,在北京做产品经理。”张骁语速很快,面对采访,他先抬头望了望高悬的“万世师表”匾额,随后说:“小时候背《论语》只为考试,今天想看看课本之外,孔子到底留下了什么。”
当被问及“提到鲁文化最先想到哪个关键词”,他脱口而出“仁”,又笑着补充:“也想到‘松弛感’——现代职场太卷,‘仁者爱人’反而成了稀缺品。”
对于“是否愿意把鲁文化搬进现代课堂”,张骁毫不犹豫点头:“非常愿意,但形式要轻巧。如果能把‘仁’拆成地铁里4分钟的广播剧,或者做成手机桌面的每日一句,我天天转发。”
采访结束前,他举起手机对准殿前古柏录下10秒短视频,配文:“今天把孔子从课本请回现实,也希望有人把孔子带回我的通勤路上。”收起手机,他转身没入人潮,背影很快与斑驳树影融为一体。
图为实践队员对游客进行随机采访。
大成殿前,日光透过古柏洒下斑驳光影,实践队员们步登上十三层丹陛。抬头望去,黄瓦覆顶的大成殿巍然矗立,殿额“万世师表”四字在夏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殿门未开,队员们先在阶前平台列队,仰望殿前石雕蟠龙,龙首微昂,象征孔子‘仰之弥高’,实践队员闭眼静听,捕捉古建与钟声交织的回响。一时之间,鼓乐声、蝉鸣声、游客的脚步声汇成独特的声场。跨过门槛,一股幽深的凉意扑面而来。殿内正中,孔子塑像高坐,左右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四配”肃立。讲解员压低嗓音:“塑像上方悬挂的‘生民未有’匾,为雍正御笔,意在赞颂孔子前无古人的教化之功。”队员们仰头凝视,目光顺着鎏金大字游走,屏息记录。再往里走,是孔子及弟子事迹的漆画长卷。队员们凑近《杏坛设教》一幅,只见画中孔子席地而坐,七十二弟子或坐或立,神情各异,实践队员们在古今对话中,体会教育意义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大成殿。
实践队认为,将三孔礼乐融入现代教育,关键在于打破“古”与“今”的隔膜。不必停留于对祭典场景的复刻,而应着力挖掘其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让“仁”化作青年待人接物的温度,让“礼”沉淀为网络发言时的分寸、公共秩序中的自觉。通过短视频、地铁广播剧等载体,让千年鲁韵真正成为滋养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三孔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建筑,更在于让礼乐精神持续生长。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探索鲁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方式,让“仁者爱人、礼者敬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