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徽菜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响应安徽“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承号召,7月24日至28日,铜陵学院“味里乾坤:徽菜中的徽文化解码”实践团赴“中国徽菜之乡”——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绩溪徽菜文化为样本,通过探馆访迹、古道寻根、徽厨对话、深度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其深厚内涵,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路径。
探馆访迹,徽菜密码显真章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绩溪徽菜历史陈列馆。通过沉浸式观摩明清厨具、“十碗八”宴席模型,研读图文史料及端详仿真菜肴,队员们系统梳理着徽菜的千年演进脉络。一件件展品如同承载着时光密码的无言史书,生动诠释了徽菜“就地取材、讲究本味”的烹饪哲学与徽州人“勤俭持家、礼仪待客”的生活智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让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变得鲜活立体,更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正是这种历经千年淬炼与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赋予了徽菜独特而持久的魅力,铸就了其作为乡村特色产业不可撼动的坚实根基。
图为实践团参观伏岭镇”徽州味道“小镇客厅
寻根问道,体悟“徽骆驼”精神伟力
“唯有走进村民的生活语境,才能触摸到古道文化最真实的温度。”徽杭古道逍遥村村民的心声深深触动了队员。为亲身体验徽商艰辛、感悟历史温度,队员们头顶烈日,徒步十余公里蜿蜒青石板路,在伏岭镇负责人引导下考察古道印记,聆听尘封故事。汗水浸透衣衫,更淬炼出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的切肤体悟。
图为实践团徒步至徽杭古道“江南第一关”合影留念
徽厨对话,解码技艺传承与产业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此,为深度把脉徽菜技艺传承现状及其产业带动潜能,团队专访上庄镇徽厨汪笑芳。汪师傅不仅亲自示范了“胡适一品锅”的讲究制作,更指导队员亲手体验绩溪挞粿制作,从擀皮到烘烤,零距离感受非遗匠心传承之艰与魅力所在。在绩溪徽菜徽厨博物馆,队员们深入探究“臭鳜鱼”等代表菜“以盐克腐”的精妙工艺,领悟到这不仅是以往的生存智慧,更是当下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技艺。
图为实践团在绩溪县上庄镇制作当地小吃“挞粿”
实地调研,精准把脉献策,践行服务初心
为系统评估徽菜产业对当地经济、就业和文化传承的实际贡献,精准诊断其赋能乡村振兴的瓶颈。“大爷,您觉得上庄镇胡适一品锅弄徽菜传承,年轻人愿意学吗?”在上庄镇街头,实践团成员手持问卷与当地村民细细攀谈。团队精心设计问卷,深入上庄镇街头巷尾、民宿、餐饮店和景区,面向村民和餐饮业者开展“探寻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主题调研。四天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整理访谈记录3千余字,梳理出“年轻人意愿低、经济效益待提升、村民参与度不足”等核心痛点。在扎实调研的同时,队员们积极践行服务初心:结合徽菜“勤俭”智慧倡导“节俭办宴席、文明树新风”,为乡风文明注入能量;贴心为居民游客送上凉茶等消暑物资传递温情;并及时将青年从业意愿低等痛点及加强技能培训、开发研学路线等建议反馈当地,展现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团在上庄镇分发调查问卷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铜陵学院学子以“文化解码+产业调研+服务建言”多维发力,脚步深入基层,思考聚焦振兴。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徽菜文化,对激活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成果,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努力通过“舌尖上的安徽”讲好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乐晗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