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市东平县境内的白佛山南麓,陡峭崖壁间密布着百余尊石窟造像,从隋代的简洁庄重到唐代的丰腴灵动,这些跨越隋、唐、宋三个朝代的石刻艺术,构成了山东地区罕见的佛教造像序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石窟造像以 “隋代大佛为核心、唐宋胁侍为羽翼” 的布局,展现了佛教艺术从北朝向唐代过渡的完整演变轨迹。如今,通过 “数字化留存 + 传统技艺复原” 的保护模式,这片沉寂千年的佛国艺术正在当代焕发新生。
造像解码:从衣纹肌理读懂信仰演变
“主佛阿弥陀佛的‘水波式衣纹’是隋代造像的典型特征,线条如流水般贴附躯体,既保留了北齐‘曹衣出水’的遗风,又开启了唐代‘吴带当风’的先河。” 在白佛山石窟研究中心,考古专家赵教授指着 1:1 复刻的造像模型解析道。模型旁的《白佛山造像谱系图谱》详细标注了 98 尊造像的开凿年代与艺术特征,其中隋代大佛高 6.6 米,是山东现存最大的隋代单体造像,其螺发、通肩袈裟、禅定印的组合,堪称隋代佛教造像的 “标准器”。
白佛山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在于其 “时代连续性”。隋代造像群以第 1 窟为核心,主佛面容方圆,眉宇间保留着北魏以来的 “秀骨清像” 余韵;唐代造像则集中在第 2、3 窟,佛像面部饱满,嘴角含着标志性的 “唐代微笑”,其中一尊观音像的 “游戏坐” 姿态,将宗教庄严与世俗柔美完美融合;宋代造像虽数量较少,但第 5 窟的 “罗汉群像” 已呈现出写实化倾向,衣纹雕刻融入了中原地区的民间审美。这种从神性到人性的艺术转变,在崖壁上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佛教艺术史。
为系统梳理这些艺术特征,东平县文物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 “石窟造像研究组”,耗时五年完成全部造像的三维扫描与色彩分析。“我们通过光谱检测发现,唐代造像原本通体彩绘,其中观音像的披帛采用了‘矿物颜料多层叠涂’技法,至今仍能检测出朱砂、石绿的残留痕迹。” 研究组成员李博士展示的数字复原图中,唐代造像的色彩层次清晰可见,为研究北方地区佛教造像的彩绘工艺提供了关键依据。目前,研究成果已编纂为《白佛山石窟艺术》专著,成为高校美术史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
科技护宝:为崖壁佛国筑起 “防护屏障”
去年雨季,白佛山第 3 窟的监测系统发出警报:因持续降雨,一尊唐代胁侍菩萨像的基座出现细微裂缝。保护人员立即启动 “崖体加固” 方案,在不触碰造像本体的前提下,通过崖顶注浆、底部锚杆固定的方式稳定岩体,同时采用 “纳米硅烷渗透” 技术对造像表面进行防风化处理。这是白佛山石窟 “预防性保护” 体系建成以来处置的第 12 起险情。
针对石窟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保护团队构建了 “立体防护网络”:在崖顶修建周长 800 米的截水沟与渗水盲沟,将雨水引至远离造像区的山谷;为 5 处露天造像安装可调节透光率的防护棚,棚内配备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确保环境参数稳定在最佳区间;在造像周边布设 16 个微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岩体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
在具体修复中,技术人员严格遵循 “最小干预” 原则。对隋代大佛的风化面部,仅采用 “表面清理 + 加固” 工艺,用软毛刷去除附着物后,涂抹与岩石折射率接近的加固剂;对唐代造像缺失的手部,不进行补塑,而是通过数字投影技术在展示时标注缺失部分;清理宋代造像表面的苔藓时,使用特制竹刀配合去离子水轻柔处理,避免损伤原始岩体。“我们的修复就像给老人做保养,重在延缓衰老而非改变原貌。” 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说,经过系统性保护,白佛山石窟造像的保存完好率已从 2016 年的 65% 提升至 89%。
活态传承:让石窟艺术走进生活场景
“这尊唐代观音像的‘璎珞纹’,每一个节点都对应着佛教中的‘吉祥八宝’,这种将宗教符号生活化的设计,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气度。” 在白佛山石窟数字展厅,讲解员正为游客演示 AR 互动装置,通过手机扫描,崖壁上的造像会 “活” 起来,用动画演示其开凿过程与文化内涵。这个去年开放的数字展厅,通过 3D 投影、虚拟漫游等技术,让游客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深度了解造像艺术,开馆至今接待观众超 15 万人次。
为让石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地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以唐代观音像为原型的玉雕摆件、提取造像纹样的丝巾、复刻石窟布局的拼图等,其中 “白佛山造像拓片套装” 因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年销量突破 3 万套;“石窟讲堂” 每月举办,邀请学者解读造像背后的历史故事,老石匠现场演示传统雕刻技艺,去年累计吸引听众 3.8 万人次;针对青少年开展的 “小小石窟研究员” 研学活动,通过临摹造像、制作石膏复刻品等体验项目,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石刻艺术魅力,年参与量超 6000 人次。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由 40 余名文物爱好者、高校学生组成的 “白佛山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定期参与石窟周边环境清理、游客引导等工作,还自发组织 “石窟文化进社区” 活动;当地企业捐赠的 “石窟保护基金” 已达 180 万元,支持完成 3 处濒危造像的抢险修复;东平县第一中学将白佛山造像纳入校本课程,学生们创作的 “石窟传说” 连环画、“佛国艺术” 手抄报等作品,在省级青少年文创大赛中屡获佳绩。
从隋代工匠的凿刀落下,到当代保护者的精心守护,白佛山石窟造像承载的不仅是宗教艺术,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精神基因。目前,东平县已启动《白佛山石窟文化公园规划》,计划建设 “石窟技艺传习所”“佛教艺术体验馆”,让千年石刻艺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这些崖壁上的造像,是历史写给大地的诗。” 泰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守护白佛山石窟,就是守护齐鲁文化的艺术瑰宝,让佛国艺术的光芒继续照耀时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