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仪探海,智汇狮城”实践支队探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启迪之星

发布时间:2025-08-11 14: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雨阳 姜智凯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8月1日,清华大学精仪系新加坡海外实践支队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开展实践交流,重点研究新加坡海事数字孪生技术及相关企业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支队践行学校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的培养理念,彰显了清华学子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使命担当。


解码孪生 精仪启航

8 月 1 日上午,实践支队参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下一代港口建模与仿真卓越中心(C4NGP)。该中心隶属于 NUS 工程系,由 NUS 和 Singapore Maritime Institute 于 2018 年共同建立,旨在成为下一代港口和海事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全球领先研究中心,助力新加坡的海事和港口行业发展创新能力并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座谈会上,NUS 高级讲师、C4NGP 联合主任李浩斌老师聚焦 NUS 海事技术创新前沿,为支队成员详细阐释了数字孪生港口的四大技术支柱 —— 可析性、可视性、高保真度与强连通性,并强调精密传感技术对港口设备追踪、集装箱智能调度算法的核心支撑作用。在介绍 C4NGP 项目时,他提出 “2040 智能决策愿景”:通过高精度系统建模将人力从 85% 操作岗位解放至决策层。

▲图为支队成员与NUS师生座谈

随后,精仪系助理教授柳世强老师介绍了精仪系的历史、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此外,支队成员还与 NUS 师生就港口机械预测性维护、设备校准等研究课题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寻求精密测量技术与数字孪生系统的跨界融合点。​

▲图为支队成员在C4NGP合影留念

最后,实践支队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浩斌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李老师指出,当前港口因安全隔离措施导致人机协同效率下降,其本质在于物理屏障阻断了作业信息的实时交互。针对这一瓶颈,他提出双轨并进的解决思路:增强设备智能感知能力,并建立远程人机协作体系。


链通产创 智汇南洋

8 月 1 日下午,实践支队来到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启迪之星新加坡合伙人与 Sparta 精密制造协会成员企业代表向支队成员共同剖析了东南亚市场破局路径。​

启迪之星新加坡合伙人指出,中新协作的 “新加坡 + 1” 模式是关键跳板:依托 Sparta 协会构建商业化网络,中方专注技术研发,新方负责欧美标准认证与东盟市场落地,形成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认证辐射” 闭环。柳世强老师表示,该模式与港口数字化需求高度契合:“当集装箱实现毫米级轨迹追踪、机械振动频谱转化为故障诊断依据时,精密仪器便辅助完成了对全球基建的重塑。”

▲图为启迪之星新加坡合伙人分享经验

针对新加坡市场规模有限但认证标准严苛的特点,Sparta 精密制造协会成员企业代表以硬盘纳米级清洗技术为例,阐明了精仪类企业可聚焦不可替代的高附加值服务 —— 其公司凭借定制化设备研发,突破了硬盘弹片清洗工艺瓶颈。此类细分领域技术既可规避低成本竞争,又能借势 AI 数据存储等新兴需求焕发新生。​

座谈后,支队成员参观了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深入了解并体验了如无人机建筑体检系统、机场智能客服平台、金融 AI 报表生成工具、全渠道零售管理系统、无代码 AI 培训系统、医疗影像识别方案以及发票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这些项目均聚焦垂直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体现了新加坡科创生态的精细化特色。​

▲图为支队成员参观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

本次实践让支队成员对数字孪生技术在海事的应用以及新加坡企业生态有了初步认识,深化了对新加坡相关科技动态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思考。支队成员深入调研了智能港口数字孪生技术架构与精密仪器跨境产业化路径两大核心领域,认识到高精度传感技术与模块化仿真系统是驱动港口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引擎,进一步坚定了将精仪学科优势融入国家 “海洋强国” 战略的使命担当。

▲图为支队成员在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智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