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了解“诏安白眉凉茶”这一闽南百年非遗技艺,7月27日,黎明职业大学“药食同源·膳养匠心”实践团队前往漳州诏安东城古街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循着一缕悠远药香,在青石板路与燕尾古厝之间,开启了一场以现代食品科学重释百年古方“白眉凉茶”的沉浸式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诏安白眉凉茶第六代传承人沈周松先生合影
古街寻香识本草
于弥漫着草药清幽香气的店铺之中,第六代传承人沈周松先生化身为“药膳引导者”,带领学子们识别品类繁多的古法茶饮。从具有祛湿利水功效的“佰湿遁凉茶”,到具备清咽利喉作用的“汉方清口茶”,再到能够调和阴阳的“阳春六味茶”……沈先生如数家珍,将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以及配伍的精妙智慧缓缓讲述,使学子们对小小一杯凉茶里所蕴含的千年中医哲学惊叹不已。
图为沈周松先生店铺内的古法茶饮类别以及该店铺所荣获的荣誉
凉茶王的熬制密码
实践队着重探究了镇店之宝“白眉凉茶王”的诞生过程。沈师傅站在热气升腾的大锅前,揭秘祖传方剂,称:“此方剂专门针对诏安的湿热之症,遵循‘苦不过喉、甘即回舌’的古训。”他详细阐释了十二味地道药材——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夏枯草能清肝明目、淡竹叶可通淋利尿、甘草能调和百味——这些药材在文武火的精妙转换下,经过90分钟的熬炼,使得黄酮、多糖与挥发油充分交融。经过三重过滤以及瞬时冷灌的工艺,锁住了其鲜效,从而成就了一款连“怕苦之人”也能接受的、具有“轻度苦感”的祛火神器。
图为沈周松先生向实践队队员展示白眉凉茶王制作过程
石花杨桃清的海风味
“这杯锁住的是闽南盛夏的一缕海风!”沈师傅开启小锅龙头,于现场展示“石花杨桃清”的精妙制作过程。滚烫的石花菜胶质与新鲜杨桃丁充分融合,仅用时三分钟,便完成凝胶、锁鲜、冷却这一魔法般的三部曲。晶莹剔透的石花冻衬托出杨桃的清爽微酸,学子们浅尝一口,仿若“将诏安湾的清凉浪花纳入口中”,传统与创新于此刻实现完美交融。
图为沈周松先生制作的石花杨桃清
指尖上的传承课
在沈师傅悉心且细致的指导下,队员们皆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大家亲自调配药材,真切感受文武火候之间的微妙转换,亲身经历灌装锁鲜的精准时刻……每一个操作步骤,皆是与传承百年的匠心精神进行的深度对话。“亲眼目睹药材于沸水中翻滚交融之景,仿若触摸到了经时光沉淀的智慧。”队员感慨道,“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闽南人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生存哲学。”
古方新声的青春注脚
活动临近尾声,实践队对沈周松先生进行了专访,并拍摄了珍贵影像资料,就古方如何面向未来发展的“青春方案”展开探讨。沈先生着重指出:“非遗凉茶若要重焕生机,既要坚守‘药食同源’这一根本原则,也要借助食品科技之力,使其从传统巷弄中的烟火气息产品转变为便于携带的‘闽南养生符号’。”此观点与学子们以专业视角重新诠释古方的初衷高度契合——他们期望将现代营养学融入百年药膳之中,推动古老智慧在年轻群体中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图为实践队对沈周松先生开展的专访场景
当实践队员端起亲自熬制的凉茶时,他们所捧起的,并非仅仅是一份用于消暑的饮品,更是历经百年传承的生活智慧。在“苦不过喉、甘即回舌”的滋味变换间,青年一代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绵延不绝的活力。于古街深处开展的此次实践活动,为非遗凉茶赋予了青春视角的诠释,更在年轻的心灵中播下了传承与创新的种子,使得传统“良方”借助科学的力量,融入当代生活的日常图景。(通讯员 何燕艺、肖桂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