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推动中医药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8月8日,黎明职业大学轻工学院“药食同源·膳养匠心”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永春县李和元养脾散非遗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队,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调研等方式,深入探寻养脾散这一传统中医药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以实际行动架起连接非遗保护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青春桥梁。此次活动意在使青年一代在亲身实践中领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李和元养脾散第七代传承人合影
薪火相传:百年老字号的传承密码
实践队一行在永春县受到李和元养脾散第七代传承人李培泉、李培元兄弟的热情接待。在非遗馆历史展区,队员们见证了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百年传承:发黄的配方手稿、斑驳的古法工具,无声诉说着“健脾养胃、调和气血”的养生智慧。李培泉指着祖传药碾介绍:“这套工具已使用多年,每一道凹痕都记录着七代人的坚守。”李培泉强调:“我们既要守住古法精髓,更要让传统技艺服务现代健康需求。”队员们用手机记录这些珍贵的非遗记忆,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这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图为传承人李培泉介绍李和元养脾散发展史
图为传承人李培泉介绍展区内陈列的配方手稿和古法工具
匠心传承:古法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非遗馆的工艺展示区,李培泉为实践队揭开了养脾散古法制作的神秘面纱。从严格遵循“道地药材”原则进行选料,至采用古法烘焙炮制,再到开展精细研磨调配,十余道工序,道道见匠心。特别选用永春特产金桔作为入药材料,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李培泉介绍,企业现已引入自动化研磨和无菌包装技术,在完整保留古法工艺精髓的同时,实现了三重提升:既确保了传统药效的稳定性,又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全面符合现代药品生产的卫生标准要求。队员蔡诗盈感慨颇深:“此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非遗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图为传承人李培泉向队员介绍养脾散的古法工艺
创新赋能:非遗技艺的当代新生
在产品展示区,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正在上演。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古老的养脾散技艺已衍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矩阵:既有保留古法精髓的传统散剂,又有创新研发的养脾散麦芽膏、肉松等健康食品,更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养脾散棒棒糖和适合年轻人的养脾散糕点。
实践队还品尝了永春特色药膳——养脾散炖猪肚。这道将药材与食材相融合的滋补菜品,既留存了传统药效,又具备美味口感。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切体悟到非遗技艺与当代生活的完美契合,传统养生智慧正以创新形式重焕生机,使古老的非遗真正在当下“鲜活”起来。
图为李和元非遗馆内陈列的养脾散系列产品
图为永春特色药膳——养脾散炖猪肚
匠心体验:非遗技艺的青春传承
为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实践团队亲身参与了养脾散部分制作流程。在传承人李培泉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进行了配方调配、药材研磨等基础操作。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精确掌控力度与时间。队员文佳佳深有感触地表示:“亲身操作之后才真切体会到,非遗技艺的背后,是无数匠人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执着。”
图为传承人李培泉指导队员调配药材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养脾散药材研磨
数字赋能:非遗技艺的云端新生
在企业的直播基地,实践队对养脾散产品的线上推广模式进行了观摩。该企业依托抖音、淘宝等平台,以直播带货、短视频科普等形式,将传统养脾散推向全国市场。在直播间中,主播不仅对产品功效进行了介绍,还分享了养生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李培泉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途径。借助电商平台,企业实现了销量的成倍增长,同时也使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传统文化。实践队指导老师解文丽认为:“当非遗遇上数字经济,不仅打开了市场新天地,更构建了文化传承新范式。”
图为实践队观摩学习李和元养脾散产品直播带货现场
薪火共话:共绘非遗发展新蓝图
在总结座谈会上,队员们结合调研实际情况,提出了“非遗 + 文创”“非遗 + 研学”等创新性思路。李培泉对队员们所提建议予以赞赏,并期望未来能与高校展开合作,共同探寻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指导老师肖桂清总结道:“守正创新是非遗传承的不二法门。我们既要守住传统技艺的根与魂,更要赋予其时代新内涵。”她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为青年学子搭建更广阔的非遗实践平台,让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在创新性发展中薪火相传。
随着实践队旗的收起,这场非遗探访画上了圆满句号。但属于青年一代的非遗传承新篇章,才刚刚揭开序幕——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仍在延续,守正与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一幅由青春力量描绘的非遗传承新图景正徐徐展开。(通讯员 肖桂清)
图为实践队与传承人李培泉座谈交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