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红途π调研团创新调研方式,以“科技+红色文化”为主题,对衡阳抗战纪念馆展开深度调研。与前两站侧重实地考察不同,本次调研重点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作为衡阳保卫战的历史见证,纪念馆内“数字战士”互动墙吸引了调研团的特别关注。该展项运用AI人脸融合技术,让参观者“穿越”成为当年的抗战将士。“当自己的面容与历史影像重叠的那一刻,仿佛真正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岁月。”团队成员胡同学在体验后感慨道。
调研团重点研究了纪念馆的“云祭扫”系统、数字档案库、智能讲解等智慧化建设成果,现场体验了“衡阳保卫战”数字沙盘,通过手势操作就能重现当年敌我攻防态势。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青年学子对“战略要地”“以少胜多”等历史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深入体验了各项数字化展陈后,团队成员们对科技赋能红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切身体会。“在操作数字沙盘重现衡阳保卫战战局时,敌我力量悬殊的可视化呈现,让我瞬间理解了先烈们‘寸土必争’的决心背后是何等悲壮与英勇。”团队成员肖东岷分享道。李琦同学则表示:“‘数字战士’不只是技术噱头,它让我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强烈共情。当我们‘成为’战士,凝视着战火中的衡阳,那份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变得异常真实和沉重。这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心灵,也让我们年轻一代对传承这份精神有了更自觉的责任感。”成员们普遍认为,这种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使抽象的抗战精神变得可知、可感、可传承,深刻印证了创新形式对于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感染力与教育实效性的巨大潜力。
“从第一站的实物考察,到第二站的口述史采集,再到这次的数字技术探索,我们的调研正在形成立体化的红色文化研究体系。”团队学生负责人张浩琳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拓展了抗战精神传承的新载体,更探索了红色基因与青年群体的新型对话方式。
撰文 | 葛子瑜
图片 | 肖东岷
审核 | 赵玥 肖东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东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