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衡阳抗战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近日,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红途π调研团赴张家山抗战遗址公园开展主题调研活动。这是该团队继陆家新屋调研后的第二站红色抗战遗址寻访。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张家山抗战遗址公园这一重要文化地标的深入考察。该公园是为纪念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而建设的重要纪念场所。1944年,中国军队第十军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衡阳的坚实屏障。其中张家山阵地作为日军总攻衡阳的关键所在,成为整场战役中两军交战最为惨烈的战场。战后统计显示,中国军队在此伤亡惨重。1946年,第十军预第十师师长葛先才重返衡阳,将寻得的3000余具战友遗骸合葬于张家山。如今,作为衡阳市重点打造的抗战教育基地,张家山抗战遗址公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调研团来到庄严肃穆的纪念墙前。黑色方碑上镌刻的3000余个英烈姓名,无声诉说着张家山争夺战的惨烈。“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毛泽东同志的评语镌刻在侧,穿越时空回响。
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采访了抗战文物捐赠者邬竹青女士。2020年,邬女士将父亲邬仲麟珍藏的抗战手稿捐赠给衡阳市抗战文物征集工作办公室。“这些史料不仅记录着父亲的抗战记忆,更承载着衡阳人民的家国情怀。”邬女士动情地说。据她介绍,其父邬仲麟时任衡阳市竹木板片商会负责人,在战前组织会员捐赠120万株木材修筑防御工事,为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更令人敬佩的是,邬女士多年来坚持为抗战歌曲《中湘颂》寻找谱曲者,并向实践团赠送了歌谱的手写稿复印件。在指导老师赵玥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共同学唱这首衡阳保卫战歌曲,用音乐传承抗战记忆。
“站在先烈战斗过的地方,触摸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对‘一寸山河一寸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调研团成员杨宗烨在参观后感慨道。
据悉,此次调研是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及“音乐里的中国”思政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青年大学生用好衡阳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调研团下一站将前往衡阳抗战纪念馆继续开展调研。
撰文 | 葛子瑜
图片 | 肖东岷
审核 | 赵玥 肖东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东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