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珠算文明 感悟传承使命

发布时间:2025-08-11 15: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6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中国珠算博物馆,开展以“探寻珠算文化传承现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既实地感受珠算文化魅力,又同步进行线上问卷调研,深入探究传统数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走进中国珠算博物馆,“珠算三杰”程大位、王文素、朱载堉的雕像庄重矗立,瞬间将团队成员拉进珠算文化的历史长河。展厅内,不同时期、材质各异的算盘有序陈列。从小巧便携的日常用算盘,到大型教学算盘,再到工艺精湛的珍品算盘,它们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古人数学智慧的结晶。

图为博物馆内“珠算三杰”的雕像。王雨佳 供图

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们饶有兴致地尝试用不同算盘运算。清代铜框算盘算珠沉重、档位间距宽,操作起来颇具难度;而现代改良版算盘算珠轻盈、设计紧凑,运算效率显著提升。“算盘从材质到结构的每一处改变,都体现着时代对计算工具的需求变化。”团队成员在体验后交流道。

团队成员还采访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道,珠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商业、金融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算盘的每一颗珠子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它的运算方法和口诀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工作人员说道。

与此同时,团队发起的线上问卷调研也在同步进行。问卷围绕南通中国珠算的学习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南通中国珠算的了解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通过调查问卷回答得知,调查参与者里女性占据了较大比例,且大部分人对南通中国珠算的了解一些部分,同时他们认为南通中国珠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普遍较高。

“爷爷抽屉里有把算盘,我从没碰过,现在计算器多方便。”南通某高校学生王琳在问卷回访中说。而45岁的市民陈建国表示:“小时候学过珠算口诀,可多年不用都忘了。”这些反馈反映出当下珠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团队成员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对珠算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差异。年轻人对珠算的了解较少,而中老年人相对了解较多,但实际使用频率都较低。这表明珠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图为南通中国珠算线下实践队在对珠算历史进行学习。汪洁钰 供图

此次实践让团队对珠算文化传承有了深刻思考。线下参观让大家看到传承根基深厚,线上调研则促使大家探索传承新路径。珠算文化传承面临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节奏、实物保存与活态传承、文化价值认同与实际应用边缘化这三重矛盾。

基于此,团队提出三项建议:推动珠算文化进校园,开发趣味课程;利用数字技术建珠算资源数据库,通过VR还原历史场景;鼓励设计珠算文创产品,增强年轻群体认同感。

团队成员还与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了交流,专家表示,珠算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珠算文化节、开展珠算培训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珠算文化。”专家说道。

当看到博物馆留言墙上“希望珠算能一直‘算’下去”的便签,以及线上问卷中89%受访者认为珠算值得传承时,团队成员深知,珠算文化传承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期待未来珠算能在博物馆外,在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在中国珠算博物馆馆前合影留念。王雨佳 供图

(供稿: 陈晓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