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张佳峰 梁丹 刘佩怡 黄可)夏日的蝉鸣与童声笑语交织在仲恺高新区。2025年7月21日至8月1日,惠州学院“七彩童行・惠育绿苗”志愿团在惠州市惠城区仲恺高新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暑期支教活动,为当地社区儿童带来了丰富的假期体验。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孩子们暑期托管与素质发展需求愈发凸显的背景下,12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化身“小老师”,精心设计并开展了融合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与素质拓展的特色活动。他们用知识浇灌童心,用陪伴守护成长,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家庭的暑期“看护真空”,更以丰富多彩的非学科实践,为基层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在充实孩子们假期生活的同时,也落实“双减”政策,为基层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精心筹备:用专业与热忱搭建教育桥梁
开营前,12355服务中心的教室灯火通明。为了迎接次日那40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团队成员们准备着最后的冲刺。教室内,有人俯身细致地用彩色胶带在地板上粘贴出清晰的游戏区域边界;有人在反复走动着测试音量,确保教室每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上课内容,有人在合理安排小朋友的分组问题,确保小朋友的上课体验。空气中还弥漫着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刚刚结束服务的广东工业大学支教团队进行了细致的交接。“孩子们活泼好动,但内心其实很敏感,需要更多耐心去倾听和引导”,他们的耐心叮嘱,被记录在笔记本上,也印在了每位成员的心里。从分类整理教学物资、手工赶制课程道具,到反复确认投影仪的效果,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是为了兑现一个更安全、更顺畅、更温暖的“七彩假期”承诺。
▲图为开营前团队成员整理准备教学物资图。林翊文 供图
前期调研让团队精准把握需求:外来务工家长普遍面临暑期看护难题,孩子们则渴望多样化的课程体验。为此,这支涵盖社会工作、法学、历史学等专业的跨学科团队,设计出兼顾知识传授与素质拓展的“七块拼图”课程体系,并创新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开营首日,通过破冰游戏迅速拉近师生距离,当孩子们在游戏中露出笑容时,这场教育之约已迎来美好的开端。
课程创新:在互动体验中播撒成长种子
在“信仰启蒙”课上,小老师李林森结合《小英雄雨来》动画片段,生动讲述红色故事。随后,老师带领孩子们齐唱红歌《半生雪》,稚嫩却有力的歌声回荡教室;手工课上,他们将红色卡纸折成“红星月亮船”,在创作中重温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我要像雨来一样勇敢!”一名小朋友举着作品用坚定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本土文脉”课上,小老师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引开启课程,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大文豪苏轼与自己生活的惠州有着千年的缘分。当他们用五彩的颜料在漆扇上晕染出独特花纹,再一笔一划誊写上诗句时,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故事,而是指尖可以触摸的温度。“原来我们惠州这么酷!”一名女孩的惊叹,是对文化认同最纯粹的表达。
▲图为学生漆扇染色成功图。刘佩怡 供图
在“科学探索”课上,“三、二、一——发射!”的指令声中,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水火箭直冲蓝天,牛顿第三定律在可乐瓶与卡纸的奇妙组合中变得可视可感。科技的魅力不止于此:2025年春晚《秧BOT》机器人的灵动舞姿、AI绘画的即时生成,更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好奇的火花在一次次实验中迸发。
图为水火箭主讲老师准备发射的水火箭合影。蓝美萍 供图
在“身心培育”课上,“大家看这个小黑点,它像是什么,能变成什么呢?”孩子们在刘佩怡老师的引导下,用画笔赋予黑点新生——它化作喜爱人物的明眸、小蝌蚪灵动的身体、棋盘上博弈的棋子,也在笔尖流淌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初探。“能量接力”游戏里,孩子们置身团队,在彼此的信任托举与协作呐喊中,感受心理韧性的悄然增强;而环保闯关与树叶贴画创作,则让绿色的种子在欢声笑语里自然扎根。
在“普法宣传”课上,“书记员请宣读法庭纪律!”法槌落下,一场模拟法庭在仲恺高新区12355中心开庭。当11岁的“陪审员”质问“为何要霸凌”时,主导庭审的小老师张佳峰深受触动——这不仅是游戏,更是他将法学理论转化为儿童正义启蒙的生动实践。这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是惠州学院“七彩童行・惠育绿苗”志愿服务队暑期支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林翊文 供图
双向成长:以青春之力书写责任担当
“老师,这是我画的你!”结营前,成员们收到了孩子们自制的贺卡,稚嫩笔触里满是真诚。这些天,小老师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成长的见证者:目睹内向的孩子在“答题接龙”中勇敢举手,看到调皮的学生在模拟法庭上扮演“小法官”,感受着孩子们从陌生到亲密的转变。
▲图为学生们写给志愿团老师们的感言。刘佩怡 供图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收获同样是沉甸甸的。“每天备课到凌晨是常态,但看到孩子们第二天充满期待的眼神,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团队成员在每日的复盘会上,讨论的都是具体而微的问题:“今天那个角落里的小女孩一直没发言,明天我要多鼓励她。”“游戏节奏有点快,下次要给慢热的孩子更多时间。”。这种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过程,正是教育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小老师们不仅传播知识,更在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承担责任。
家长们的反馈,成为活动价值最温暖的注脚。“这个活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我们夫妻俩都要上班,暑假最愁孩子没人管。以前只能把他关在家里看电视,现在他每天回来都兴奋地给我们‘上课’,教我们垃圾分类,还展示他的新作品。课程安排‘有动有静’,孩子学得开心、玩得尽兴,我们也能安心工作。这样的服务,让我们觉得在这个城市打拼,心里很暖。”这份真挚的感谢,不仅肯定了志愿团队和服务中心的付出,更凸显了这项志愿服务更深层的意义——它无形中成为了高新区优化人才服务“软环境”、提升城市归属感与吸引力的一抹亮色。
▲图为团队负责人与家长进行访谈。 刘佩怡 供图
薪火相传:让教育微光持续照亮前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学生们结营合照。刘佩怡 供图
结营仪式上,孩子们的成果展示、家长代表的真挚致谢,为这场10天的支教活动画上句点,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团队成员们整理的实践日志和调研报告,将为社区教育优化提供参考;“七块拼图”课程体系也在实践中打磨完善,等待惠及更多孩子。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团队表示,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构建长效服务机制,让七彩课程的光芒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正如孩子们在“成长之树”上按下的彩色手印。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青春力量,正汇聚成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蓬勃生机,用行动诠释着“强国有我”的青年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