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1、2班团支部邀请刘敬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在艺文实训室成功开展了“传承中华才艺,弘扬人文精神”主题团日活动。此次活动以竹编手作为桥梁,让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溯源:于讲解中触摸历史温度
活动伊始,2023级汉教1班团支部的李梁萍同学以“一根竹篾的千年 journey”为线索,为团员们展开竹编文化的历史长卷。她讲述道:“相传战国时期,百姓为避免屈原遗体被鱼虾啃食,便以竹篾编成龙舟模样投入江中,又以竹篾编织香囊装入艾草,寄托哀思。”她辅以生动故事,现场展示竹篮、竹编龙舟、香囊等实物作品,细致讲解了竹编从日常实用器具到承载节庆情感的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让团员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联结。
实践创作:于指尖间编织文化新韵
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分组领取竹篾、彩线、配饰等材料,瞬间化身“竹编匠人”。有的同学专注于龙舟造型的弧度编织,手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有的同学则创意设计香囊结构,将彩线与竹篾交织出别致纹样。现场时而响起“这个交叉点该怎么编”的讨论声,时而又被“你这个配色真好看”的赞叹声填满。从最初竹篾的松散堆叠,到最终一件件兼具端午意蕴与青春创意的竹编作品诞生,团员们在亲手创作中,让传统文化的技艺密码在指尖流转。
总结升华:于分享中共筑人文共识
活动尾声,指导老师刘敬进行总结点评:“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年轻人指尖的温度、心里的认同。你们编的是竹篾,续的是文脉。”她强调,竹编工艺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并鼓励团员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在更多中华才艺中挖掘人文价值,做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者”。
青年体悟: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竹编体验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知。“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直到亲手编出一只竹编龙舟,才明白传统文化就藏在这些细腻的工艺里,我们年轻人可以用创意让它焕发新活力。”团支书陈雯雯同学分享道。大家都认为,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支部的凝聚力,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中华才艺、弘扬人文精神的种子,未来将以更多元的方式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石佳怡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