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转身解民忧!宣城“和”文化扎根狸桥,退休教师调出乡村善治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19 16: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珂 杜加婷   阅读 9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综合资讯

一、理念破土:从历史佳话到治理新篇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流传百年的“六尺巷”佳话,早已将“和”的基因深植于宣城这片文脉沃土。如今,这份浸润着先贤智慧的和谐理念,正以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鲜活姿态破土生长——宣城市打造“握手言和”调解品牌,让“和为贵”从传统道德箴言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治理实践,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和”法同行,善治新乡实践团队此行探访的狸桥镇刘道林工作室,正是想亲身感受这一理念落地生根的一线实景。

当团队成员踏入工作室的那一刻,退休教师刘道林鬓角的白发与案头整齐的调解卷宗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曾经手握粉笔耕耘三尺讲台,如今怀揣初心穿梭于邻里纠纷之间,这位“转型调解员”的身份转变,恰是宣城调解理念迭代的缩影。“教书是育人,调解是安人,说到底都是守护人心的和谐。”刘道林的话语朴实却有力。从古代乡贤“排难解纷”的民间智慧,到如今“党建引领+专业赋能+群众参与”的调解新模式,宣城将“和”文化与法治精神深度融合,让“握手言和”不仅是化解矛盾的目标,更成为基层治理的价值追求,为“善治新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图 1为刘道林老师与实践团队合影

二、阵地生发:织密调解网,浸润“和”文化

推开刘道林工作室的木门,一股暖意与书香扑面而来——墙上,“和为贵、法为基、理为要”的楹联墨色淋漓;角落的展示区,“握手言和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照片里,有年轻夫妻破涕为笑的相拥,有邻里乡亲握手言欢的释然,每一张定格的瞬间,都藏着一段矛盾化解的故事。“这张是去年调解的婆媳纠纷,当时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现在逢年过节还会一起来看我。”刘道林指着照片,眼角泛起笑意。这面照片墙不仅是调解成效的“见证者”,更成了传递和谐力量的“宣传窗”,让每一位走进工作室的群众,都能直观感受到“矛盾可解、邻里可亲”的温暖。

图 2为调解室“握手言和”照片墙

工作室的“和文化布置”处处彰显巧思:墙面上,以漫画形式解读《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条款,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法律知识不再晦涩;接待区的茶几上,摆放着印有“退一步海阔天空”“邻里和则家宁”的宣传手册,字里行间满是温情劝导。作为宣城“和”阵地建设的微观缩影,刘道林工作室并非孤立存在——依托“市—县—乡—村—组”五级调解网络,狸桥镇将工作室与村(社区)调委会、网格调解点串联成线,构建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的调解体系。

从纠纷接待、情绪疏导,到法理阐释、方案协商,再到协议签订、后续回访,一套标准化的调解流程让矛盾化解有章可循。“不管多棘手的纠纷,我们都坚持24小时内响应,全程跟踪到底。”刘道林翻开自己的调解记录本,一组数据格外亮眼:工作室成立以来,疑难纠纷响应时效较工作室成立前明显缩短,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履行率100%,且不存在矛盾反复的情况。而这背后,正是宣城“和”阵地思路的生动实践——以工作室为“毛细血管”,将“和”文化浸润到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让调解阵地不仅是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更成为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加油站”。

三、情弦最难调:直面基层矛盾的“主战场”

在访谈中,刘道林老师结合其调解超600起纠纷的丰富经验向团队指出,情感与家庭类纠纷是基层调解工作中最为多见,也最为复杂的“主战场”。这类纠纷往往法律关系与情感纠葛相互交织,其中婚姻情感纠纷的问题往往不能一次调解即终结,可能会反复出现,这时就需要调解员多次回访,在刘道林老师摊开的笔记上写满了这类典型案例,这不仅考察了调解员的记忆力,更考验着调解员的耐心与智慧。

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刘老师常常运用其自身摸索独创的“五个一”调解法即“进门时握一次手,进行和解;坐下时泡一杯茶,平和情绪;僵持时讲一则典故,拉回理智;调解时多一个微笑,展示包容;结束时再握一次手,关系修复。”

除此之外,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当事人,刘老师也善于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运用“背对背”调解法即“双方当事人不直接对话,避免直面而难以自控情绪,让刘老师充当中间人,以更平和理智、更贴合实际的话语传达。”

同时,他也强调,调解案件最为注重的就是“公平”。更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嘱托,化为在每一起调解中不偏不倚、秉公处断的行动自觉。在他心中,公平是那杆不可或缺的“定盘星”,唯有以此为准绳,每一次的“握手言和”才能真正抵达人心,筑牢乡村善治的根基。刘老师通过情感共鸣与法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抚平这些微妙的人际裂痕,让“握手言和”品牌在化解基层最常见、最棘手的矛盾中彰显出独特价值。

图 3为实践团队对刘道林老师进行采访

四、初心如磐:守护和谐的“师者匠心”

为何能在退休后依然坚守调解岗位多年?刘道林老师的回答朴素而深情。——做人不能没有情怀!

从思政教师到人民调解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那份“育人”的情怀。

在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情怀。他引述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赞叹他历经千百次战斗、跨过千难万险也要实现为人民解放的目标,同时与自身相结合,认为调解工作就是在新时期为乡亲父老服务的最为直接的实践;他提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将调解生涯视作“为人类最宝贵的事业——和平与和谐而斗争”,在平凡的岗位上锤炼着不负此生的坚韧意志;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道出了最朴素的初心:我图的是社会关系得以修复时的那份成就感,守的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用“我将无我”的奉献守护一方安宁。他甘之如饴地成为“和”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也让“握手言和”品牌因注入人格力量而更加熠熠生辉,更为乡村善治贡献了无穷的力量。

撰文 | 孟珂 杜加婷

图片 | 刘紫璐 于文佳 罗采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珂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