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8日讯(于子涵 )辽宁大学“莓好田园,产业兴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在双山东村草莓育苗基地和丹东希悦烘焙公司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为增进对乡村产业状况的了解,团队聚焦丹东草莓全产业链发展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田间劳作、企业走访、调研交流等形式获取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探索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晨光漫过鸭绿江的水波,洒在辽东半岛的丘陵沃野上,实践团成员乘车抵达马家店镇的草莓育苗基地,深入调研当地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车窗外,连片的大棚在夏日艳阳下泛着光泽,低矮的草莓苗舒展着新叶,透着勃勃生机。在当地农户的热情带领下,队员们穿行在草莓田的垄沟间,细细聆听农户多年来积累的种植心得。
在访谈中,农户为我们解开了东港草莓种植的奥秘:“东港的草莓之所以甜度高、口感好,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草莓生长,还因为科学的种植技术”。农户弯腰拨开草莓植株周围的土壤,露出一簇簇饱满的根系“这种新型化肥和传统化肥可不一样,不仅绿色无污染,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让草莓的根系能扎得更深、吸收养分更充分。”除了肥料选择,农户还提到镇上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政府让他们每个月来指导,教我们测土壤肥力、根据草莓长势调整管理方案,这才有了东港草莓年年的好品质。”团队成员一边与农户交流,一边详细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种植经验。
炎炎夏日正值草莓苗扦插的时节,在田间地头,队员们围着农户学习分辨匍匐茎、扦插和固定的全流程。农户手持修枝剪示范:“用塑料叉固定匍匐茎时别压苗,子苗埋土不能太深,不然容易烂苗。”起初队员们操作生疏,塑料叉深浅不一。他们通过手机录像反复比对,参照标准苗调整操作,以提高扦插水平,农户则来回检查纠正。几个小时后,300株扦插好的草莓苗整齐排列,塑料叉如“安全带”一般护着幼苗,队员们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种植的精细与不易。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草莓苗扦插技术。
离开育苗基地,实践团一行来到希悦烘焙公司,探寻草莓从土地到餐桌的蜕变之旅。展板上的照片诉说着自1999年开始的种植历史,工作人员指着展柜里的文创产品介绍:“我们不光生产草莓果酒、果酱、果干等深加工产品,还开展DIY体验活动,让游客自己做草莓甜品,这也是在传播丹东草莓文化。”他娓娓道来产业链延伸的巧思——从田地里的鲜果到精美的文创,从DIY体验到丹东草莓的文化传播,从草莓深加工的构想到农旅融合的落地,小小的草莓早已超越果实本身,成了连接土地与市场的纽带。看着摆满草莓深加工产品的柜台,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去年仅深加工部分,销售额就比前年增长了不少,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丹东希悦烘焙公司。
“以前觉得农业就是看天吃饭,现在才知道现代农业藏着这么多技术细节。”一位队员在活动结束后感慨道。这次调研不仅让青年学子在与乡村产业的近距离接触中加深了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更让他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实干密码”——当传统农业遇上创新思维,当田间地头连上广阔市场,“莓好田园”的图景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愈发清晰。(通讯员 于子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农户合影。于子涵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佳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