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哲学院学子走进沈北稻梦空间,探寻农旅文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1 23: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熊瑞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探寻“农业 + 旅游 + 文化”融合模式的优化路径,辽宁大学哲学院“稻语新青年”实践队于 2025 年 7 月前往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开展实地调研,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实践队首先与周边农户李大爷交流土地流转情况。在田埂边,李大爷展示务工记工表并介绍:“6 亩地流转年租金6000元,景区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比自己种地稳当,但收益分配细则不够透明。” 队员熊瑞详细记录,王一顺用手机拍摄记工表,将这一细节纳入调研笔记。

随后,队员们与景区老员工王阿姨交流游客体验情况。负责稻田画区域引导的王阿姨说:“游客多是看稻田画、拍打卡照,平均停留不到 3 小时,消费集中在大米、冰棍等基础物品。” 王一顺结合前期走访提出:“用手机扫描稻田画触发锡伯族种稻传说动画,既能保留景观原貌,又能融入文化内涵。” 王阿姨连连认可:“这主意能让游客多待在这里玩一会儿。”

▲图为实践团两位成员熊瑞(左)与王一顺(右)在景区门口合影

在体验“巨型稻田画”项目时,队员发现游客多以拍照打卡为主。熊瑞在随机访谈中受启发:“可设计‘稻穗称重比赛’,让游客直观感受粮食生长重量。”不少家长表示支持,希望孩子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据此,实践队提出“农事体验 + 劳动教育”结合思路,拟纳入秋季研学活动备选方案。

▲图为稻梦空间观光塔的巨型稻田画景观

此次调研,队员们通过与农户算收益、跟景区员工观察游客动线,结合实地探访,梳理出稻梦空间的关键现状:收益分配上,农户增收但细则透明度不足;文化挖掘方面,本土资源与景区体验结合薄弱,影视IP价值未充分释放;游客体验以浅层互动为主,缺乏深度项目。这些一手素材,为后续调研报告中“分季节文化主题策划”“农户参与式决策机制”等建议提供了实践支撑,确保方案贴合实际、具可操作性。

撰文 | 王一顺

图片 | 熊瑞

审核 | 李悦阳  康馨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