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原料型农产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辽宁大学与光同尘实践队于2025年7月9日前往丹东市振安区硕丰种养业家庭农场,深入园区各生产区域开展实地考察,详细了解蓝莓种植模式、管理技术及设施建设等情况。
图为团队在露天蓝莓种植区参观,众人穿行于植株间。
实践队首先来到露天蓝莓种植区,这里主要种植北高品种蓝丰。队员们沿田间路径穿行于蓝莓植株间,仔细观察蓝莓的生长状态、果实挂果情况,感受露天种植环境下蓝莓的生长特点。园区负责人介绍,露天种植是当地蓝莓产业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生长周期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图为团队在露天蓝莓种植区,于植株丛中参观交流。
在露天种植区,队员们围绕蓝莓的株距规划、生长周期管理等内容展开实地观察与交流。大家俯身查看叶片生长情况、果实成熟度,通过直观感受加深对露天种植技术的理解,为后续分析传统种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积累第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在蓝莓种植大棚内查看植株生长情况。
随后,实践队走进蓝莓种植大棚,棚内种植的是南高品种F6,采用基质栽培技术。队员们仔细查看基质栽培环境下蓝莓的根系生长、果实形态,对比露天种植与大棚种植在植株长势、果实品质上的差异。团队负责人李鉴达指出,基质栽培作为智能化种植的重要方式,对提升蓝莓产量与品质具有积极作用,是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为团队在大棚蓝莓种植区交流。
在大棚蓝莓种植区,队员们结合前期了解的基质栽培技术特点,针对大棚内温度调控、湿度管理等设施运行情况展开交流。通过观察棚内蓝莓的生长细节,团队进一步梳理了大棚种植在应对气候变化、延长产果期等方面的优势,为分析产业技术升级路径提供了实践依据。
图为团队在露天蓝莓田围于植株旁讨论。
在露天蓝莓田,队员们围站在植株旁,结合此前观察到的种植细节,就露天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传统模式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大家通过现场比对,深入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种植优势的基础上,引入更高效的管理技术。
图为团队在园区设备区观察学习灌溉设备。
实践队还前往园区设备区,重点观察学习自动化水肥灌溉设施。队员们仔细查看设备的运行原理、管道布局,了解其在精准控制水肥用量、提升灌溉效率方面的作用。团队负责人李鉴达表示,智能化灌溉设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精准度的关键,对探究科技赋能农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为团队在蓝莓大棚内参观棚内设施布局。
最后,队员们在蓝莓大棚内系统参观棚内设施布局,包括温控设备、光照调节装置、基质铺设结构等。通过对大棚整体设施的考察,团队全面了解了现代化种植中各环节的协同运作机制,为后续分析产业链前端的技术支撑体系奠定基础。
此次园区实地参观,实践队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设施设备的细致考察,直观掌握了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蓝莓产业的生产现状,为深入探究原料型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收集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鉴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