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金鹰筑梦队以 “三维 + 双线” 绘就乡村教育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27 10: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浩琦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7日至13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数智管理学院金鹰筑梦队(以下简称金鹰筑梦队)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7天的“非遗童行”——“三维+双线”乡村教育实践活动。这支由11名成员组成的团队,依托当地“中国海鲈之乡”产业特色与非遗文化资源,为当地的学生及村民带来了一场融合素质提升与文化传承的公益实践,助力“百千万工程”乡村教育振兴。

 “三维赋能”筑根基,“双线传承”续文脉

金鹰筑梦队的此次活动以“三维赋能+双线传承”为核心模式,构建乡村教育创新样本,“三维赋能”聚焦儿童全面发展。在运动强体魄维度,团队通过晨练八段锦分解教学及挑粮接力、两人三足等趣味运动会项目,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筑基维度则设计安全岛冥想、情绪雕塑游戏等活动,结合“心理剧场”角色扮演强化社交技能;职业启蒙维度依托海鲈产业链,组织“小小村长”议事会模拟乡村治理,搭建产业认知与实践平台。

“双线传承”深耕文化育人。非遗活化线联动传承人开设竹编课程,同时结合装泥鱼习俗讲解、乡土故事擂台赛,让传统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红色基因线深入挖掘月坑村“打响斗门抗日第一枪”的史实,通过实地研学与故事讲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图为竹编教学现场

多元实践覆盖全维度,精细筹备保障落地

团队围绕十大核心模块设计丰富活动,实现教育维度全覆盖。在心理赋能环节,“情绪色彩工作坊”让学生通过石膏娃娃创作表达内心世界,“协作壁画”的集体创作强化团队默契;非遗课堂上,学生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竹编技艺,一根根竹篾在指尖交织成独特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体能提升模块中,八段锦精讲与花样长绳创新跳法结合,让运动充满趣味;科学实践课上,水果电池实验、水火箭制作比赛点燃学生探索热情。

此外,在乡土教育中,户外防蚊包制作活动(识别艾草、薄荷等驱蚊植物)让学生亲近自然;社会适应环节,垃圾分类模拟游戏与乡村新貌画卷绘制,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的融合;红色教育课上,月坑村抗日史实讲解与角色扮演,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团队提前进行了精细筹备:课程组开发 “非遗+心理”融合教案;后勤组采购运动器材、竹篾工具包等物资;全员参与台风疏散、中暑急救演练,并制定三色预警方案,形成“课前调研-课中实施-课后复盘”的闭环机制。

▲图为朗诵课堂现场

特色亮点:双导师协同传技艺,互动共育新生力量

项目创新推出“非遗传承人+高校队员”双导师机制,非遗传承人负责技艺示范与文化解读,大学生队员侧重课程组织与个性化指导,“技艺传授+朋辈引导”的模式有效填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缺口。

双导师机制打破单向输出,形成“示范-引导-实践-共创”的闭环。如乡村新貌绘画中,队员引导学生勾勒白蕉变迁,让乡土认知从“观”升华为“绘”。

实践落幕影响深远,青春力量助力振兴

为期7天的“非遗童行”活动虽已落幕,但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结营展览上,学生们的竹编作品、乡村新貌绘画与科学实验成果同步亮相,不仅展现了实践成果,更彰显了乡村儿童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此次活动通过“三维赋能+双线传承”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教育注入了多元活力:运动强体魄、心理筑根基、职业启新程的三维培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非遗技艺传承与红色基因延续的双线并行,让文化根脉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金鹰筑梦队竹编课程合照

团队以专业分工保障活动落地,多方协作形成高效执行体系。这种高校助力乡村教育的实践,既填补了城乡教育资源的缺口,也为“百千万工程” 中的文化保育与教育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用青春力量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林桂妃

图片|谢桂淋 蔡文彪

审核|赵浩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浩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