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黄河支流生态,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 化淤为肥”实践队走进泰安市龙门水库及周边区域,深入考察水库生态、采集水样淤泥。实践队此行目标很明确:直面黄河支流生态痛点,探寻变废为宝的科研路径。
实践队首站抵达龙门水库管理处。队员们围在流域图前,水库工作人员指着蜿蜒的水系脉络介绍:“水库经大汶河注入黄河。这些年通过禁养区、防护林等措施稳住了水质,但泥沙淤积仍是老大难,尤其雨季。”墙上的水质监测图表无言诉说着波动,尤其是雨季某些指标的异常攀升,让队员们心头一紧——支流的健康,关乎黄河安澜,此次调研意义非凡。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肥城市龙门口水库人员了解当地水系详细情况
乘船深入水库中心,队员们仔细观察:近岸水生植物稀疏,深水区虽透明度尚可,但船底水流搅起的细微颗粒清晰可见。在预定采样点,队员们熟练操作设备,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水样,准备带回实验室检测关键指标,以评估水库水质状况。
沿步道走进依水库而建的桃园村,成片的桃林是风景,但近河坡地裸露的黄土和简易挡土墙,也揭示着水土流失的隐患。新栽的“黄河支流沿岸生态修复林”树苗,寄托着村庄守护水源的希望。
与村民的交流,更让队员们感受到生态变化的切肤之痛。一位老村民拉着队员的手回忆:“早些年这水清得很,捧起来就能喝,鱼虾也多得很。现在?岸边时不时漂着杂物喽。”朴实话语里,是失落,更是对重现清澈的期盼。另一位正在打理菜园的阿姨直言不讳:“以前浇菜直接用河水,现在不行喽,水脏了,影响大着呢!”她热情地摘下肥城桃塞给汗流浃背的队员们,甘甜的桃子与浑浊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
午后,实践队转战水库下游的河漫滩——淤泥的主要堆积区。穿上防水靴,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踏入泥泞。淤泥散发着复杂的气味,既是潜在的污染源,也可能是被忽视的资源。队员们屏息凝神,小心采集着样本,确保其代表性与完整性。黝黑的淤泥在他们手中,连接着污染治理与资源再生的可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河漫滩采集淤泥样本
实验室成了实践队的第二战场。如何将“污染源”变为“资源”?一场“点泥成金”的科研攻关火热展开。队员们精细处理采集回的淤泥:去除杂质、科学配比生石灰调节酸碱度并杀菌、加入有机肥发酵剂。炎炎夏日,实验室闷热难当。队员们轮班值守,紧盯堆体温度计,临近65℃临界点时,及时翻堆降温。汗水浸透了实验服,但没人懈怠。经过5天发酵及后续烘干、筛分,黝黑、带着异味的淤泥,神奇地蜕变为疏松、符合标准的生物有机肥。这场实验,是技术的探索,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淤泥发酵实验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领悟:黄河生态保护,根基在支流源头,关键在细微环节。龙门水库的水质监测、河漫滩淤泥的资源化探索,正是守护母亲河宏大命题下的具体行动。“就像黄河奔腾仰赖万千支流汇聚,它的长久安澜,更需要每一条支流、每一寸河滩的精心呵护。”实践队队长如是说。
带着初步成果,实践队已计划持续跟踪这批“淤泥有机肥”在桃园村农田的施用效果,深入探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反哺农桑”的循环模式。他们以青春的脚步丈量黄河支流,用科研的智慧点化“废”为“宝”,立志让每一滴汇入黄河的支流之水,都带着清澈与生机,奔向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