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7 09: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寒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张梦寒)

指尖触碰盈寸壶坯,笔锋探入方寸乾坤。7月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完成了一场跨越学科的深度对话——学子们不仅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自勇先生,更亲身执起内画笔,在传承人指导下于水晶壶壁内反向运笔,在屏息凝神的实践中体悟“毫厘间见天地”的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团队与省级传承人王自勇先生合影

方寸之间见天地 毫厘之处显匠心

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沉浸于内画艺术的瑰丽世界。从历史源流到当代创新,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内画鼻烟壶精品令学子们屏息凝神——无论是山水人物的磅礴气象,还是花鸟鱼虫的灵动精微,皆在盈寸壶坯中以反笔绝技细腻呈现。笔锋在瓶内壁逆向行走,墨彩于方寸空间幻化万千,成员们纷纷惊叹于这“正面观画、反面运笔”的鬼斧神工,深刻体会到“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的东方美学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博物馆内合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赏内画作品

图为实践成员拍摄内画作品

对话大师传薪火 匠心独运话传承

座谈环节,王自勇先生以自身数十载的坚守与求索为经纬,向青年学子娓娓道来内画艺术的传承密码。他坦言,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沉淀,是眼力、心力与定力的极致交融。“工匠精神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王先生强调,“如同冶金需经千度高温淬炼真金,艺术创作同样需要‘铁杵磨针’的恒心与热爱。”谈及非遗未来,他殷切寄语青年一代:“你们是文化薪火的接力者,希望你们以科学思维赋能传统技艺,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队与省级传承人座谈

反笔壶内探乾坤指尖非遗初体验

当传承人将特制的弯头内画笔递到学生手中,理论顿化为具象挑战。“笔尖在壶内‘倒着走’,眼睛看到的和手的方向完全是反的!”一位成员屏息尝试勾勒线条时感慨。在专业指导下,学子们俯身于工作台前,通过放大镜凝视壶内壁,体验“正面观画、反面运笔”的绝技——笔尖轻触内壁的滞涩感,颜料在弧形空间难以控制的流动感,让这群惯常与钢铁打交道的工科生真切体会到“方寸间显万千”所需的极致定力。

图为传承人粘跃峰老师现场绘画

图为实践团成员尝试绘制“仙建大”字样

本次参观与座谈活动,不仅让治金学子近距离领略了衡水内画"方寸之间显万千"的精湛技艺,更在王自勇先生深入的讲述中,理解了其发展历程、当下挑战以及对青年人才的殷切期望。王自勇先生特别强调了工科思维与非遗技艺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这次交流为"探骊·方寸"实践团打开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文化传承的新思路,也为未来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共同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新路径。

    (供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探骊·方寸”中华文化承暑期社会实践团

       撰稿人:张梦寒15731836097

       摄影:徐瑞麒15688767387)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