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筑梦路,绿色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10-19 00: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常文博、张海旭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守护星”环保科技创新团队深耕环保型煤基自热材料研发纪实

为响应国家 “双碳” 战略号召,破解传统自热材料高污染、高成本、难控温的行业痛点,安徽理工大学“守护星”环保科技创新团队以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为核心,历经数百次实验攻关,成功研发出环保型煤基自热材料。该材料以煤基活性位点常温氧化技术为突破,在军工、医疗、应急救援等多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为绿色能源材料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攻坚研发流程,破解行业技术瓶颈

“守护星” 环保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煤炭特色学科优势,在技术研发进程中逐步实现关键突破。在理论突破阶段,团队在专业指导下,首次解析出煤中引发自发氧化的关键活性位点结构 —— 大分子烷基自由基,借助红外光谱、电子自旋共振等技术,证实该活性位点在惰性环境中稳定存在,接触空气后可常温氧化放热,这一发现颠覆了 “煤基材料自热需高温触发” 的传统认知,为后续技术研发筑牢理论根基。进入工艺优化阶段,团队围绕原料选择与制备流程展开深入探索,经反复试验筛选出低阶煤作为核心原料,并创新设计 “预氧化 — 碱处理 — 低温热解” 三步工艺:先将煤样粉碎至精细粒度并进行预氧化处理,再用特定浓度碱溶液浸泡搅拌后过滤烘干,最后在低温惰性气体保护下完成热解;同时,通过引入镍基阻燃材料与过渡金属催化剂,分别解决了 “放热失控” 与 “反应效率低” 的问题,最终实现材料制备工艺的标准化与低成本化。到了中试验证阶段,2025 年初,团队在淮南市搭建中试生产线,模拟 - 20℃极寒环境、密闭医疗空间等不同应用场景开展性能测试,依托 AI 质检系统实时监测材料发热曲线与碳排放数据,累计生产 5000 件样品,合格率达 95% 以上,成功完成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跨越。

图 1团队成员实验操作图

图 2产品实际自热及自燃效果图

材料性能卓越,引领绿色自热新方向

“传统自热包用后残留强碱,而我们的材料反应副产物只有 CO₂,埋入土壤还能作为改良剂。” 团队成员展示检测报告时介绍。经第三方机构验证,该环保型煤基自热材料在性能与环保性上实现双重突破:

在核心性能上,材料展现出“快启动、稳放热、广适配”优势:常温下接触空气 3 秒即可启动氧化反应,10 分钟内温度升至 85℃以上,且能稳定放热 10 小时,温度波动控制在 ±2℃以内,远优于传统化学发热包(温度波动 ±5℃);即便在 - 20℃极寒环境或高湿度(90% RH)条件下,发热效率仍保持 85% 以上,可满足军工单兵口粮加热、医疗热敷理疗、应急消防解冻等场景需求。

在环保与成本上,材料以煤基废料与农业秸秆为原料,实现 “废弃物高值化利用”,较传统相变材料成本降低 40%;生产过程采用低温热解工艺,能耗较高温煅烧技术减少 60%,且无重金属、硫化物排放,碳减排量达 30% 以上。目前,该材料已通过医疗级无菌认证与防爆测试,相关技术获 5 项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图 稳定放热材料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此次 “守护星环保科技创新团队” 的环保型煤基自热材料研发之旅,不仅是一次对绿色能源技术的探索与突破,更是一次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动能、用青春力量践行环保使命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国家 “双碳” 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守护星科技创新团队” 将以此次研发成果为起点,继续深耕环保型煤基材料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将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 “绿色发展,青年先行” 的承诺,为推动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升级贡献青春智慧,让环保创新的种子在更多领域生根发芽,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蓝图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海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