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汝涛 凌雯琪)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芽金穗赤韵突击队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与非遗文化传承,联合河口镇社区于2025年7月14日至7月23日开展客家布艺扎染、剪纸、宋锦珍珠画、蚕丝扇等非遗课程。活动通过长者与幼儿互动协作的方式打破代沟,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时融入美育教育,让长者与幼儿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客家布艺:扎染生韵,美育生根
客家布艺以草木为墨,仅用植物色素作染料,借助木棒、皮筋等简单工具,通过捆绑、浸染等工艺,在布料上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客家风情画。突击队队员首先介绍了扎染的历史与技艺,随后指导长者与幼儿共同体验。活动中,幼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叠布艺,长者细心指导着幼儿扎染技巧,老少默契配合,现场笑声不断。最终,蓝白交织的方巾跃然眼前,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代际协作的温暖,更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手工之趣,让美育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1.图为突击队队员带领长者与幼儿制作客家布艺扎染
剪纸:妙手生花,温情入纸
当剪刀遇上彩纸,非遗的魅力便跃然指尖。长者与幼儿在突击队队员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折叠、描画、裁剪,栩栩如生的福字和窗花便在他们手中绽放。现场欢声笑语,老幼同乐,巧手翻飞间,一张张彩纸化作灵动的艺术。指尖流转的不仅是千年剪纸技艺的传承,更将温情细细裁入纹样,让代际的欢愉与亲情,在彩纸上悄然生根。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长者与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更让他们在传统纹样中感受到对称、韵律与和谐的美学原理。2.图为突击队队员带领长者与幼儿一起制作剪纸作品
宋锦珍珠画:锦上缀珠,老幼共华
以宋锦为画布,珍珠与丝线为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华贵典雅的艺术品。活动中,突击队队员向参与活动的长者与幼儿介绍宋锦的历史与制作工艺,并指导大家用半面珍珠与花面珍珠在锦缎上创作。长者与幼儿携手,以点、线、面的艺术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技艺,在童趣与经验的碰撞中创造出独具韵味的作品。这种跨越年龄的协作,既保留了非遗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现代审美表达,为传统工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通过代际共创的模式,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装点村民生活、传递乡土之美的文化新作。3.图为突击队队员指导幼儿制作宋锦珍珠画
蚕丝扇:抽丝成扇,代际传薪
蚕丝扇制作是蚕桑文化的活态体现。活动中,幼儿从煮茧、抽丝到绷扇,亲身体验传统缫丝工艺。幼儿在长者的帮助下,将柔韧的蚕丝拉制成扇面,再点缀以手绘花鸟,制成轻盈雅致的蚕丝扇。这一过程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丝绸的柔美与坚韧,更在指尖艺术中领悟到“匠人精神”的细致与耐心。蚕丝扇活动将自然材料与人文创意完美结合,成为美育教育的生动课堂。4.图为突击队队员指导老幼共创蚕丝扇
本次“非遗焕新,相约传承”活动以客家布艺、剪纸、宋锦珍珠画、蚕丝扇为载体,架起了代际沟通的桥梁,促成了传统技艺与童趣创意的交融,赋予非遗文化崭新的时代魅力。通过沉浸式体验,长者与幼儿不仅学习了传统工艺技法,更在蓝白布染的素雅、剪纸纹样的灵动、珍珠画作的华美、蚕丝扇面的轻盈中,深刻感受到中华美学的独特韵味。活动将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完美结合,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培育了审美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未来,突击队将继续探索"非遗+"创新模式,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生活、滋养心灵,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5.图为剪纸活动结束现场突击队队员与老幼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凌雯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