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通讯员李慧欣 查婉婷)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上海宝山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这是一次以诗为舟、以科创为帆,能载着一群孩子驶向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奇妙世界的旅。没有枯燥的朗诵,只有生动的互动;没有单向的教导,只有双向的成长——志愿者们打开了孩子们通往诗与科学的大门,而孩子们则用纯真与好奇,在教育者心中刻下痕迹。
古诗里的宇宙:从文字到生活的鲜活跳转
图为实践队员为小朋友开展古诗科普课堂 周语馨供图
“老师,北辰是不是北极星的意思啊?”当《夜半》中“夜半登楼望北辰,三垣列宿辨纷纭”的诗句刚被念出,前排小男孩突然举起了小手。
图为小朋友进行诗歌问答 周语馨供图
团队选择的诗作,都藏着与生活与科技的对话。李贺的《梦天》里,古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的奇幻梦境,被志愿者转化为“古人在梦里漫游太空”的故事。在课堂志愿者们反复琢磨下,他们把诗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拆解成孩子能想象的画面:月亮碾过露水,洒下一圈圈光,让千年前的文字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过来。
《古朗月行》的课堂更是一场欢乐的派对。当志愿者哼起改编自诗句的童谣,粉衣小女孩迫不及待的回答,:“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老师,我奶奶说月亮还像银烧饼呢!”她的话惹得哄堂大笑,却让课堂瞬间从“教”转向“聊”。随后的“击鼓传花”游戏里,绸带在孩子们手中飞传,鼓声停止时,持花的孩子便要背出一句诗。”玩耍间,诗句已悄悄地住进他们的心里。
最动人的莫过于集体朗诵的场景。动画里李白举杯邀月的身影刚出现,孩子们便跟着节奏摇晃起脑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整个教室仿佛飘进了月宫。穿白T恤的小男孩指着屏幕喊:“李白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现在航天飞船拍的一样圆!”志愿者趁机说起“嫦娥奔月”的传说与嫦娥探测器的关系,孩子们瞪圆的眼睛里,古与今在交相辉映。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对科创实验谈论 周语馨供图
科创实验:当纸花在水中绽放科学之美
“哇!它真的开花了!”水中开花实验的桌前,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志愿者们刚把剪好的正方形彩纸分下去,小手们便急切地捏着彩纸的边角。跟着指导对折三次,当浸了水的纸花在托盘里慢慢舒展花瓣,穿蓝色短裤的小男孩猛地站起来,:“老师,它为什么会开?是喝了水长大的吗?”
这个被志愿者们反复打磨的实验,本是为了用直观现象解释毛细现象。准备时,团队成员曾担心步骤复杂会让孩子退缩,特意把折法简化成“像叠小船一样”。可真正开始后,孩子们的热情远超预期:分发材料时,后排的孩子踮着脚往前凑;实验中,有人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立刻有小朋友递来纸巾;纸花完全绽放时,几个孩子甚至拍手叫好。
这场实验不仅激起了对科学的好奇,更打开了沟通的缺口。志愿者们发现,当知识被有趣的现象连接,连最害羞的孩子也愿意开口。正如团队成员在日记里写的:“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像他们一样,从细微处发现美好,在简单事物里葆有好奇与热爱。”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与志愿者道别,清脆的“老师再见”混着蝉鸣,在庭院里回荡。这场融合诗韵与科创的实践,或许只是孩子们暑期里的一段插曲,但那些在古诗中萌发的文化认同、在实验里点燃的科学好奇、在互动中学会的包容协作,早已像种子一样埋进心田。而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成年人与孩子相互启迪、共同成长的旅程——当你用真诚浇灌童心,收获的必是比知识更丰盈的成长。(记者 周语馨 通讯员 查婉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