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芒:被童真教会的赤诚

发布时间:2025-08-11 15: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硕 伍嘉欣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 李硕)七天的支教时光,像掌心的沙,短到难以握在手心,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英’为旬阳,微光成芒”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的心头留下了细碎而温暖的印记。

2025年7月,队员们带着几分忐忑与期待,走进了石门镇中心学校。出发前李老师总在想,七天能做些什么?或许只是在孩子们的生活里投下一颗短暂的石子,泛起几圈涟漪便归于平静。可当一行人的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指尖触碰到教室斑驳的课桌椅,看到孩子们略带羞涩的眼神时,她们才忽然意识到,这段旅程从一开始就不止于“支教”二字,更像是一场关于相遇的约定。

第一堂课上,李老师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发紧,怕讲不透知识点,怕调动不起气氛。可当看到学生们仰起的小脸、眼神里闪烁的好奇,听到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回应时,那些紧张忽然就化作了想要倾囊相授的热忱。李老师和朱老师教他们读单词,教他们手工画画,带他们做游戏,也会在下课的时候和他们畅谈——原来课堂从不是单向的输出,孩子们用最纯真的视角,也给老师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图为学生上手工课

第三天的英语课上,写作成了主旋律。李老师和朱老师先是分享了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单词,接着又教了大家几个写作模板,随后同学们便开始动笔构思。教室里霎时安静下来,只听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有的同学微微蹙着眉,目光落在草稿纸上,似在斟酌词句;有的则俯身弓背,视线紧紧锁在作文本上,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偶尔停下笔,用指尖点着刚写下的句子轻声默念,仿佛在与文字对话。下课前,两位老师邀请了几名同学分享自己的梦想:有同学想成为歌唱家,只因对音乐爱得炽热纯粹;有同学立志当宇航员,渴望揭开太空深处的神秘面纱;也有同学梦想成为教师,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心灵里;还有同学希望做一名商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

▲图为学生上英语课

听着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梦想,让人心里涌起一阵暖意。这些五花八门的梦想,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承载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些梦想或许还带着孩子气的天真,却闪耀着最本真的光芒——对热爱的执着,对未知的好奇,对他人的善意,对世界的向往。而此刻的分享,更像是给这些种子洒下了第一缕阳光,让人期待着它们在时光里慢慢发芽、生长,终有一天能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带学生做了游戏,每位学生都给老师写了小小的一封信。孩子们低头专注写信时,窗外的阳光倾泻而入,洒在了他们稚嫩的脸庞上,也暖在了李老师的心里。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把李老师围了一个小圈,他们问了好多问题,关于李老师的生活、学习,以及那个他们正憧憬着的诗和远方。在李老师正要离开教室的时候,小郑同学跑着递过来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子,李老师回到办公室打开一看,外面是用红色卡纸做成的包装纸,里面是三朵开得正艳的红玫瑰,还有三颗棒棒糖,那一瞬间眼泪已经在李老师的眼眶里打转了。

▲图为学生送给老师的花

这个小姑娘安安静静的,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朱老师喜欢称她为“窗边的小豆豆”,但是每次课上有任何任务她都会积极配合。李老师和队长说起这个事情,队长说:”原来在你好好爱着这群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在认真的喜欢着你们啊。”那一刻李老师突然懂了,支教的意义从不是“拯救”或“给予”,而是我们与孩子们彼此照亮的过程。老师们带他们看了片刻的远方,他们却用整颗心,让老师们明白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是陪伴,是倾听,是用真诚换真诚。

▲图为李老师和朱老师与学生的合影

道别的话说了又说,最后还是到了要离开的那一刻。这七天会成为记忆里的一颗琥珀,封存着教室的朗朗书声,操场上、办公室里的欢笑声,还有那些清澈眼眸里映出的、对知识的渴望。而老师们带走的,远比给予的更多——是对“教师”二字更深的敬畏,是对简单快乐的重新理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牵挂,提醒着大家,总有一些地方,值得老师们把光再送得远一点。

或许未来某天,这一群老师会带着更饱满的热忱再回来,或许这些孩子会循着老师们曾描述过的方向走出大山,但无论如何,这个夏天的相遇,早已在彼此生命里刻下了温柔的印记——关于信任,关于成长,关于那些用真诚浇灌出的、跨越山海的联结。

撰文 | 李硕

图片 | “‘英’为旬阳,微光成芒”志愿者队

审核 | 吴佳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