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孙宇菲、舒佳乐、李东阳、李乐晗、万俊恒、陈家萌、肖力维、刘爽欣、杨琳、段依凡、王忆、杨雨杰、林铭炜、罗浩、张昆尧、杜宣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地感悟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7月26日至27日,长安大学赴河南郑州“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实践队先后赴郑州美术馆和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专题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让队员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在观察中深化文化认知,为青年群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坚实平台。
图为实践队员为参展小学生讲解展品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7月26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来到郑州美术馆,并遇到同来参观的福州大学实践队。而这座集艺术展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正在进行系列精品展出。在传统书画厅,队员们通过笔墨丹青追溯中原文化的历史源流,感受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体悟;在当代艺术展区,融合了科技元素的互动装置、以郑州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让队员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驻足记录、交流探讨,围绕“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地域文化如何融入艺术创作”等话题深入互动,现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实践队队长表示:“郑州美术馆的馆藏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而美术馆工作人员专业的讲解让我们跳出‘看热闹’的层面,真正读懂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观赏展品 通讯员刘爽欣 供图
7月27日,实践队转赴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启对黄河文明的深度探寻。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是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地。队员们首先来到黄河博物馆,系统了解了黄河流域的地质演变、文明起源及历代治黄成就。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到汉代的治黄工具,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水利工程模型到新时代生态保护的实时数据监测屏,一幅幅历史画卷与现实图景交相辉映,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队拍摄黄河文化保护相关宣传视频 通讯员罗浩 供图
随后,实践队沿黄河岸边徒步考察,近距离观察黄河生态保护现状。岸边郁郁葱葱的防护林、整齐划一的生态监测站、有序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在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前,队员们驻足远眺黄河奔流东去的壮阔景象,聆听“炎黄子孙”的文化溯源与民族精神传承故事,心中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站在黄河岸边,才能真正理解‘黄河宁,天下平’的分量。”
此次实践活动成效显著,队员们既深化了对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认知,也体会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成长的助力。实践队将梳理成果,通过报告、宣讲等传递见闻,让更多人了解郑州文化魅力与黄河时代价值,推动青年走近文化、增强自信,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此次活动既是青年探寻文化根脉的实践,又是青年与城市、文化的对话,为传统文化创新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队与福州大学实践队于郑州美术馆前合影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