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实践团队一行,踏入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国珠算博物馆。此行目的明确:近距离触摸与感知珠算这一古老智慧结晶在当下时代的脉动。
实践团队首先深入探访中国珠算博物馆——这座静默矗立于江海交汇之地的文化殿堂。队员们流连于“历史厅”与“精品厅”,目光被那些静卧在展柜中的算盘所牵引。从古朴沧桑的泥陶算珠雏形,到明清时期纹理细腻的木框算盘,每一件器物都如同时间胶囊,封存着算法演变的密码。尤其当队员们看到一件清代“福禄寿”主题的紫檀木算盘时,那精雕细琢的祥云瑞兽与温润如玉的算珠相映成趣,无声诉说着实用器物如何升华为寄托美好愿景的艺术载体。
(图为中国珠算博物馆拍摄图片 王雨佳供图)
在博物馆的精心安排下,实践团队得以拜会南通当地数位珠算传承人。当一位传承人枯瘦却稳如磐石的手在算盘上翻飞起舞,队员们屏息凝神:噼啪脆响如骤雨初落,节奏清晰利落,如同珠玉落盘。老人将算珠拨动得如此行云流水,指尖翻飞间,加减乘除已在电光石火间尘埃落定。队员们尝试模仿,指法却显得生涩笨拙——方知这看似简单的推拨动作,实则是经年累月筋骨与心智熔铸的结晶。
“珠算不仅仅是计算工具,它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馆长在交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算珠的物理移动让抽象数字具象化,赋予计算一种可触摸的节奏与空间感。你看‘一上一、二上二……九上九’这些口诀,既是数学规则,更是一种心手合一、逻辑与秩序相谐的东方智慧。”
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如此写道:“在算珠的上下穿梭间,我们仿佛窥见了古人如何将纷繁世界抽象为清晰可解的运算逻辑。这种独特的‘具象数学’,正是中华文化思维脉络中一条坚韧而精巧的丝线。”
珠算申遗成功已十年有余,如何让这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实践团队重点思考的课题。在调研中,队员们欣喜发现,古老的珠算并未固步自封。它正以巧妙方式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珠心算训练通过手指拨珠动作强化儿童专注力与空间想象力,其蕴含的直观数理逻辑成为幼儿数学启蒙的良师益友。更有教育工作者在传统口诀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使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教室中迸发出智慧火花。
(图为线下实践团队在中国珠算博物馆合照 王雨佳供图)
在博物馆互动体验区,队员们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奇妙碰撞。一名队员举起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查阅珠算历史,指尖却在不经意间拂过陈列柜中一把老算盘温润的木质边框——冰凉的屏幕与温润的木质触感在此刻交汇。当数字编码的便捷与算珠拨动的实感在掌心相遇,两种运算文明的碰撞竟如此微妙动人。一位队员感慨:“珠算之慢,恰是对数字时代信息洪流的珍贵反拨。它教我们懂得,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那份专注沉潜、步步为营的踏实心境。”
在实践活动的尾声,队员们于博物馆内亲手体验了算盘制作的一个微小环节。当指尖触 碰那圆润光滑的算珠,当亲手调试横梁使其水平,队员们对这门技艺的理解仿佛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临别之际,馆长意味深长地对实践团队说:“你们今日在算盘上拨动的每一颗珠子,其实都在叩击着中华文明深处的某种基因——那是我们祖先对秩序与和谐的永恒追求。”
博物馆厚重的门在身后缓缓合上,门外的世界车水马龙。那些算珠碰撞的清音却似在队员们心间扎下了根,伴随着南通的江风在血脉里隐隐回响。此行剥落了历史尘烟,使珠算从古籍中冰冷的符号化作指尖可感的温度与重量。当千年智慧在青年手中重新校准了方向,珠算便不只是遗产名录上的一个名字——它成为了一种活着的态度,在数字洪流中为心灵锚定一方沉静坐标。珠响千年,其声清越;文脉如川,终将奔涌不息。
投稿人:沈昊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