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桥,与留守儿童共赴成长——一场双向奔赴的陪伴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1 22: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习欢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在我国,约有近7000万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聚少离多,多由祖辈或亲属照料,这些孩子宛如一座座孤岛,徘徊在爱的边缘,缺失了父母的情感呵护与家庭完整陪伴。七月,我跟随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来到了普安县童伴之家,与一群留守儿童结缘。

陪伴,是治愈孤独最温暖的良药,它能为留守儿童的心灵驱散阴霾,播撒下阳光与希望的种子。这些孩子情感敏感且脆弱,内心极度渴望父母的关爱,却因长期分离而不知如何表达。有的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既不愿麻烦老师,也不想向家人倾诉,在默默承受中变得内向退缩;有的孩子则通过出格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例如在课堂上捣乱。他们迫切需要稳定的情感回应,渴望有人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除了学校的教授的基础课程,我们还希望带他们拓展视野,通过音乐、绘画等兴趣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图为陈雪彤向儿童拓展课外知识

面对这些孩子,我学会了耐心倾听,从不轻易打断或评判他们的话语。我严格遵守陪伴的承诺,每天准时出现,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非语言沟通成了拉近距离的桥梁——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鼓励的击掌,都在传递着满满的爱意。为了帮他们表达复杂情感,我们用相似的故事,讲述与他们经历相似的情节,引导他们说出内心想法。在每日教学和玩耍活动结束后,教他们整理书籍和打扫童伴之家的卫生,也是在帮他们更加自信地独立生活。

图为陈雪彤带领儿童一起整理书籍以及卫生整理

有些孩子起初抗拒与他人沟通,眼神躲闪,甚至拒绝回应。我便用“渐进式接触”的方法:从一起踢球、跳绳等共同兴趣入手,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曾经有个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动辄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如今她面对小事已能相对耐心地处理矛盾。队里还有两个沉默寡言的小朋友,在我教他们弹钢琴的过程中,渐渐敞开心扉,开始主动分享家庭与校园生活,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图为陈雪彤教授儿童识别简谱和弹奏钢琴

这场陪伴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与同理心的分量——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家庭故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同时,我的教育沟通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学会了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调整交流方式,成为了一个更成熟、更有担当的人。

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儿童心理知识储备有限,面对复杂心理问题时,方法不够专业。未来,我计划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课程,掌握更科学的疏导技巧。我深知短期支教活动难以深入改变孩子的生活,因此希望搭建一个更稳固的志愿服务平台,让陪伴能够持续下去。

在此,我呼吁更多青年投身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来——无论是物质捐赠还是精神陪伴,每一份力量都至关重要。我也建议政府加强乡村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增设专业心理辅导岗位,让这些孩子的心灵成长不被忽视。

陪伴留守儿童,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对于他们来说,爱的滋养就像那甘甜的雨露重塑着童年的色彩并驱散着孤独的阴霾;对于我而言,收获的是心灵的丰盈与成长的智慧,如同那装满宝藏的宝箱。愿社会凝聚更多爱心,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被温柔以待,在爱的怀抱中健康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习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