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进社区,千年水磨调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11 17: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子烨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金子烨、高洁、董顾瑜)溯流寻古韵,扬帆启新程。为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培育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学院昆韵传薪小分队怀揣着传承中华文脉的信念,通过社会实践的桥梁,开展了以“探访千年水磨调,赋能乡村新‘声’态”的社会实践活动。7月25日,小队3名成员前往苏州市太仓市东郊社区,进行了昆曲科普活动。

“原来昆曲那么有趣!”太仓市东郊社区的昆曲小课堂上,小朋友们举着自己刚画好的脸谱,兴奋地向同伴展示。作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学院昆韵传薪小分队“三下乡”活动的核心环节,这场专为儿童设计的昆曲体验活动,通过“讲历史、提问题、画脸谱”的三重互动,让30名小朋友沉浸式触摸千年非遗,在欢声笑语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通过播放2015年春晚演出的昆曲《牡丹亭》视频深深吸引了现场小朋友们的兴趣。屏幕上,杜丽娘唱词优美,配乐灵动,孩子们看的目不转睛。

图为团队成员通过视频向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介绍昆曲

现场的小朋友们在水磨调婉转细腻的声腔中跨越六百年来到了那个时期的太仓,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一同见证了魏良辅对昆曲从昆山腔到水磨调的改良。在团队成员的科普下,现场的小朋友们深刻地了解到了是太仓优越的地理位置、繁荣的经济状况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共同铸就今天地水磨调。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魏良辅生平,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耐心听讲

回归昆曲本身,在团队成员地介绍下,现场的小朋友深入了解了昆曲地声腔、伴奏、曲牌等。同时,团队成员还通过不同角色地脸谱、服饰图片对比,让孩子们轻松记住生、旦、净、丑的特点。

图为现场青少年儿童在问答环节积极举手回答,对昆曲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最让小朋友们期待的,当属脸谱制作环节。团队成员为每个孩子分发了空白脸谱模板、颜料和画笔,并耐心讲解脸谱颜色的寓意:“红色代表忠诚勇敢,白色代表奸诈多疑……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脸谱角色。” 话音刚落,小朋友们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图为团队成员耐心倾听现场青少年儿童对于昆曲脸谱的理解,并参与指导

图为现场青少年儿童积极展示自己绘制的脸谱,一一说明自己的创意来源

小小的昆曲小课堂,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粒又一粒文化传承的种子。非遗应该不应该只留在博物馆里,只停留在书本上,非遗应该离生活近些,走进学生的视线。

图为实践队结束昆曲社区科普活动后与东郊社区暑托班青少年儿童们一同合影留念

当孩子们用画笔解构脸谱的色彩密码,用童声模仿水磨调的婉转唱腔,当“缓慢”的传统艺术走进“快速”的童年生活,我们看到的是:非遗传承不必苛求复刻,更在于让古老文化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这些孩子或许不会都成为昆曲演员,但此刻种下的“热爱”种子,终将在未来开出“理解”与“尊重”的花——正如水磨调需要岁月的打磨才能温润如玉,文化的传承,本就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童心共同浇灌的接力。


撰文 | 金子烨

图片 | 董顾瑜、高洁

审核 | 高洁、董顾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子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