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滕雨含、蔡佳琪、于子轩)“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这是总书记2021年9月13日在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对高西沟村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给予的充分肯定。2025年7月29日,东北大学学子们踏上了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重走总书记考察调研路线,探寻高西沟村征山治水之道
米脂县银州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刘富平热情接待实践团成员们,并带领大家踏着总书记来高西沟村考察调研的脚步,为大家讲述这片土地是如何从“穷山沟”转变为“陕北小江南”的故事。
图为刘主任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高西沟村的环境治理历程和生态建设成果
“山上光秃秃,沟里浑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是过去真实的写照。从1952年起,高西沟村民们开始了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在漫长的整山治水过程中,高西沟人不断摸索,逐渐总结出“三三三制”用地模式。进入21世纪,又与时俱进调整为更注重生态与经济结合的“三二一”模式。经过高西沟人数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战天斗地,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的美景,林草覆盖率达7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图为刘主任与实践团成员站在总书记考察时的谷子地共同回忆总书记与高西沟的农民们亲切交流的场景
鼓励大家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总书记的肯定与嘱托,让高西沟人备受鼓舞,也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在高西沟村的所学所感带回校园,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访谈高锦仁老村长,诠释高西沟人的奉献精神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这巨大变迁的背后,高西沟村老村长高锦仁既是重要的亲历者,也是关键的见证者。
高锦仁讲道:“当时百姓们在山上种树,十天十夜不下山,小孩子上山给大人们送饭吃。冬天的时候,汗水把棉衣都浸透了,棉衣揭下来像铁甲一样又厚又硬。”在访谈中,高锦仁还特别提到了高西沟村治理水土流失的代表人物常秀英。这位双手粗糙如树皮的妇女主任,数十年带领村民修田造林,助力高西沟治理水土流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锦仁交流,聆听他讲述自己投身高西沟生态治理的历史
“过去的高西沟山上没有一棵树,沟里都是大石头。”高锦仁与实践团成员们访谈中回忆起高西沟村的历史面貌。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西沟村历届党支部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精神,开始了改造山河的艰苦历程。为了治理水土流失,解决吃饭问题,高西沟人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创造出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一粒泥沙”的治理目标。
图为高锦仁和刘主任给每位实践团成员送书留念
在访谈的最后,高锦仁特别强调:“青年一代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老村长深刻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实践团成员们。高西沟村四代班子三代人的“绿色接力”,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
三、见证黄土风情艺术展演,感悟奋斗精神与自然礼赞
7月30日下午,实践团成员欣赏了由米脂县文旅局在高西沟村精打造的沉浸式大型实景秧歌剧《陕北有个高西沟》,以高西沟村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为蓝本,全剧通过四个篇章,生动展现了高西沟几代人的奋斗历程。剧中融合了打淤坝、修梯田等劳作场景及闹秧歌、吹唢呐、娶媳妇等生活点滴,角色鲜活,生活气息浓厚。演出融入了十多项极具特色、陕北风情浓郁的当地非遗内容,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贫困与生态困境,高西沟人穷则思变,以勇气和决心改写命运,让荒凉土地焕发新生的精神让人振奋。40分钟的演出,引领同学们进一步走进了高西沟,深入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坚韧力量,传承宝贵精神。
图为高西沟村情景剧《抬龙王》中“祈雨”一幕
图为高西沟村音乐剧表演中演员挥动红旗,表示紧跟党的脚步奋进前行
7月30日晚,实践团成员一同见证了省级非遗——“铁水打花”主题实景演出全新创作后的首度绽放。这场光与火的盛宴,正为黄土高原上的古村落注入崭新活力。灼热的铁水被奋力击向苍穹,金红色铁汁在夜空中轰然炸裂,化作万千流星倾泻而下。这场火瀑盛宴,让古老非遗技艺“铁水打花”以新的形态呈现于黄土高原的夜幕之上,更点燃了高西沟文旅兴村的希望之火。
图为高西沟村表演米脂非遗铁水打花
图为高西沟村陕北传统秧歌与铁水打花的共同表演
四、翻阅黄土高原治理的“活态教科书”,感悟一粒金粟中的千年文明
7月31日上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东北大学“星火榆林”实践团实地探访高西沟村两大文化地标——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与米脂小米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缩影。通过历史影像与数据,揭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峻性。面对恶劣的情况,高西沟人选择用汗水与铁锹“破局”。还原四任党支部带领村民“三三制”治山固沟的历程。60余年坚持退耕还林、打坝淤地,终将秃岭荒山变为生态样板。聚焦模范党员高祖玉、常秀英等事迹,诠释“坚定信念、依靠群众、勇于探索”的高西沟精神。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米脂小米的深厚底蕴
讲解员以“粟作五千年”为主线,为实践团成员们展示来自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的碳化粟粒,以及黄土高原气候与土壤如何孕育出的米脂小米。“小米加步枪”主题区,重现革命年代群众用小米支援前线的历史场景,“小米直播间”等电商助农新模式,凸显“产加销研”一体化产业链。同时,我们见识到了种类极为丰富的使用小米制作的食品,这些小米制品也都列入了当地非遗保护名录,成为米脂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从“黄沙蔽日”到“绿染千沟”,从“救命口粮”到“文化符号”,高西沟村以一座生态馆、一座小米馆,铭刻了黄土高原的沧桑巨变,更铺就了一条“红绿相融、生态富民、文旅兴县”的振兴之路。
五、走进高西沟线上直播基地,奏响生态绿韵与金黄小米发展新曲
图为实践团成员通过线上直播讲述高西沟的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
参观小米博物馆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小米直播基地开展线上直播,带领观众一同追溯高西沟由黄土高原变身绿洲的发展轨迹,一同探寻米脂小米的独特魅力。直播中实践团成员介绍,昔日高西沟生态恶劣、旱情频发、发展受限,当地民众以顽强意志和科学规划为指引,如推行“三三三制”用地模式,集中力量建设,才有了如今绿意葱茏、生态优良的景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通过线上直播宣传高西沟的小米、绿豆等特色农产品
而高西沟独特的自然条件不仅助力生态蜕变,也为小米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实践团成员从小米的悠久历史讲起,为观众们讲述米脂小米的深厚底蕴与优良品质。接着,他们还分享了品尝米脂小米粥的感受,描述其口感软糯香甜、米香浓郁,滋味醇厚绵长。同时,结合科学检测结果表明该小米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相较于普通小米,营养价值更高。
此次直播既弘扬了高西沟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科学治理的精神,也让观众深入了解高西沟的生态成果与特色农产品,有利于促进高西沟村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村庄的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高西沟,实践团成员们沿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看到了几代人坚持不懈征山治水的奋斗成果;听时代楷模讲述奉献故事,感受到了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守。黄土风情展演、农耕文明传承,展现着这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线上直播基地的兴起,则让生态小米等特色产业找到了新出路。从生态治理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传承到创新实践,高西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也为更多乡村发展提供了真实可学的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伟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