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的红土地,烈日灼灼,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8月4日—5日,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杨芳、戴恩勇两位老师率“碳迹乡兴,智研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沿着秋收起义的烽火路线,奔赴毛泽东湖口挽澜旧址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在革命“生死拐点”与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湖口挽澜:于生死拐点,触摸信仰的温度
“吱呀”一声,木门推开1927年的危急秋日。土屋昏黄,煤油灯如豆,却照亮了工农革命军仅剩千余人的前路。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仍带着当年的焦灼与决绝。
“这磨损的桌角,是先辈们彻夜激辩的印记。”“部队只剩千余人,就在这盏灯下,他们找到了继续革命的方向。”讲解员指尖划过泛黄作战图,红色箭头依旧锋利。当听到“战士用绑腿布包扎伤口继续行军”的细节时,快门声不约而同地停住,几位同学悄悄红了眼眶。“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具象,就刻在这张旧桌的裂缝里。”实践团成员刘同学在笔记本上写道。
图为“碳迹乡兴智研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毛泽东湖口挽澜旧址前合影
茶陵寻根:在红色政权“起点”,读懂“人民”二字
翌日清晨,薄雾未尽,团队已伫立在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门楣上“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八字遒劲如初,仿佛仍在宣读1927年11月的那句宣言:“工农武装割据,从此开始!”
展柜里,梨木雕刻的首枚公章、斗笠与蓑衣上的弹孔……一件件文物让“人民政权为人民”的初心历久弥新。“原来‘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就是最早的民生工程!”同学们围着展柜热烈讨论,“从红色政权到乡村振兴,‘人民至上’的接力棒从未中断。”
图为“碳迹乡兴·智研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
青春接力:让红色基因赋能绿色长征
两天“沉浸式党课”后,团队在旧址前举行简短总结会。
实践团团长在总结会上深有感触,“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开创未来的勇气,正是我们调研路上最需要的精神养分。”队员们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感悟,有人写下“初心不是抽象概念,是先辈用生命践行的承诺”,有人标注“要把茶陵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夕阳下,实践团成员们在遗址前合影,红色旗帜与青春笑脸相映成辉。同学们约定,要把在红色遗址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调研乡村低碳发展的动力。“先辈们开辟了革命的新路,我们要走出乡村振兴的绿色之路。”带着这样的信念,团队的身影继续行进在湘东的田野间,让红色初心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持续闪光。
图为“碳迹乡兴·智研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宇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