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学子再探“姑妈篮球赛”——从草根欢歌到“她”力量觉醒的乡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8 1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淑婷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李淑婷、王哲)近日,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姑乐齐鸣”调研队再度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深入西门村、东门村、陶尧村、新桥村、平皎村、咱刀村等16个村寨,围绕2024年新起的文体旅IP“姑妈篮球赛”开展入户访谈。经过一年的持续发展,“姑妈篮球赛”吸引了广东、内蒙古等全国各地“姑妈”的参与,成为展现雷山特色的大舞台。这一次,队员们继续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围绕基础信息、家庭决策、社会价值认知等12个指标设计13个问题,与64位村民深入交流,形成三百余分钟录音及两万两千余字文字记录,旨在进一步探究村民对赛事的看法及其实践价值,为全面呈现赛事的多元影响奠定基础。

此前,团队已对36位参赛“姑妈”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入户访谈,重点了解其个人情况、参赛动机与收获,探讨赛事在推动妇女社会认同的作用,为本次针对村民的调研积累了前期基础。

草根赛事:乡土欢歌的原生脉络

“当时是娱乐活动,过年大家一起玩,妇女们看着男人打球也想参与。”大塘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回忆道:“她们想搞无规则的姑妈篮球赛,只要不把球带回家,不打架就可以。”这场发源于排里村的赛事,从诞生起就带着民间基因,由村民自发组织,以村委为单位牵头,集资、筹备、开赛全由村民主导。

图为调研队成员访谈大塘镇镇政府。许自艺 供图

“好看、好玩、热闹”是本次访谈中村民们提及最多的共同认知。64位来自不同村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村民,无论是否直接参与赛事,都对这场草根赛事有着高度一致的感受。“好看”“这比赛挺好玩,也挺热闹的。”“看得人挺多的,确实蛮热闹”“没那么多规矩,咋打咋开心,比看正规比赛好玩多了”。这些朴素的表达,道出了村民们对姑妈篮球赛最真实的认知——这份热热闹闹的氛围、松快的好玩劲儿,恰是它能在乡土间迅速传开的活力底色。

赛事组织始终扎根民间土壤。新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提到:“我们都是几十块、一百块自愿集资,大家觉得热闹了,小店生意也能好点”。民间自愿集资模式让赛事与村民利益紧密相连,既聚了人气,又带活了乡村经济微循环。平皎村唐司机坦言“基本是民间自己组织,政府负责宣传”,这种完全依赖民间力量的运转方式,让赛事充满原生活力:它突破正规体育的门槛,让不会打球也能上场成为常态,“村民搭台、村民唱戏”的模式,守住了乡土赛事最本真的欢腾。

图为调研队成员访谈新桥村委会。许自艺 供图

“她”力量:身份跃迁的觉醒轨迹

“以前农村妇女就做家务,地位哪能变?现在出来打球,到家里面都不被男人‘欺负’了。”党高村马大爷打趣到,道出了“姑妈篮球赛”对妇女生活的深层影响。在传统社会,妇女多被束缚于家务与农活,而姑妈篮球赛为她们撕开了一道破圈的口子,使其拓宽家庭边界、重塑社会认同。

家庭场域里,变化藏在日常的细微处。新桥村孙大叔看着爱人赛后“话多了,会讲赛场上抢球的趣事”;任同学也发现,妈妈打完球后“朋友多了,不再总围着灶台转,会约着姑妈们聊天”。曾经被定义为“家务劳动者”的妇女,因赛事有了新的话题与社交,家庭内部的角色边界正被悄悄拓宽。

图为调研队成员访谈新桥村孙大叔。许自艺 供图

社会视野中,认可显现在更直白的态度里。望丰村王大妈看见“姑妈们拿了奖金请吃饭,说话腰杆直了”;新塘村石大爷直言“比赛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她们参加之后变得更乐观更开朗。”新桥村村委点明:“姑妈们打球可以带火旅游经济,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好。”大家发现,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姑妈们,不只会顾家,还能为村寨添活力。

图为调研队成员访谈望丰村王大妈。李淑婷 供图

这种转变的内核,是“双向赋能”的共振:一方面,妇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妇联提到“现在不用动员,姑妈们会主动问‘下次啥时候比’”,公共事务参与意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家庭与社会对妇女的认知也在更新。从“围着灶台转”到“赛场上奔跑”,从“沉默的家务者”到“村寨的活力符号”,苗乡妇女的身份跃迁,正是“她”力量觉醒的生动轨迹。这场赛事撕开的,不仅是传统角色的束缚,更是妇女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口子,让乡土间的“她”力量既扎根本土,又向阳生长。

发展之困:持续生长的破局密码

尽管赛事人气渐旺,但村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短板。在64份访谈记录中,“宣传、资金、规则”成为提及最多的拦路虎。

宣传半径有限是首要难题。受访村民中,10位表示不了解赛事,其中8位因“没听说过、没渠道知道”;乌秀村王大叔坦言“这比赛在黔东南还行,到了其他地方根本行不通”。西门村莫大爷作为汉族村民直言“苗族的活动,我们不太感兴趣”。羊排村王同学提到“年轻人刷抖音多,很少看政府公众号”,而新塘村王大叔建议拍点抢球、抱球跑的视频,用社交平台推可能吸引人。这些话语折射出宣传不仅要扩大范围,还需兼顾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和传播习惯。

资金与设施短缺同样突出。新桥村以村民小额集资维持赛事,而陶尧村委会算了笔账:“搞一场活动要6万块,篮球项目才2万,分给姑妈组的更少;以前老板们还能一人出一万,现在集资降了三分之一,今年就因资金紧张停办了。”基础设施更是短板,有些寨子里连篮球场都没有,村民调侃“榕江叫村BA,雷山叫洼BA”。资金不稳定、组织松散,让赛事规模始终局限在村寨之间,难以形成持续性影响。

图为调研队成员访谈陶尧村委会。许自艺 供

规则争议则是最微妙的矛盾。年轻群体乌秀村赵同学直言“没规则不好看,我是不会上去打的”,而天坝村杨叔叔坚持“好玩就好在没规则,有了规则就没趣了,正规比赛哪有这么自由”。陶尧村李姑妈给出折中看法:“无规则可以,但别打架,抢球碰到很正常,发火就不好。”望丰村马裁判提到“姑妈们打球太凶,有点野蛮,裁判不好管。”如何在保留特色与规范有序间找平衡,成为赛事走向更大舞台的关键。

姑乐齐鸣调研队表示,姑妈篮球赛从草根欢歌到“她”力量觉醒,展现了苗乡文化的生命力。未来将聚焦宣传破局、资金渠道拓展、平衡贵州与特色等方向,结合村民建议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让这场属于姑妈的赛事既能守住“开心就好”的初心,也能走出雷山、被更多人看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淑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