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
钟志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本质是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高阶进化或变革,核心要义是教育范式的转变,根本任务是教育生态体系的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要求,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保障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能够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动力,教师通过数字化手段的灵活运用,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教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环境。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等领域对教师数字素养的需求日益凸显,特别是乡村教育,教师从传统知识转递者转变为数字化学习者,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乡村学校应积极抓住教育数字化的机遇,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本文将深入了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构建有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以促进教师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某市7所乡村中小学校走访调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技能不足,农村地区教师在使用数字教学工具和软件时存在困难,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二是数字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数字资源,但在筛选、整合和利用数字资源方面能力不足,无法将数字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三是数字教学创新能力欠缺,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教师都缺乏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还是较为传统。
二、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
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当前青少年数字素养能力整体偏弱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二是推动教育公平,教育数字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快速高效地将优质教育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国家的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是提升教育质量,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在线教学、远程协作等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四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还能为其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困境
一是教师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农村地区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数字技术。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不完善,许多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数字素养提升计划,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数字素养提升缓慢。三是学校数字环境建设不足,乡村地区学校的数字教学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数字教学的开展。四是培训体系不完善,学校组织的数字素养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五是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构建
1. 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优质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在平台上涵盖了众多与数字技术和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的课程,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字知识体系。在线课程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进行安排,可以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学习一门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课程,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导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熟练掌握数字教学工具的使用,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2. 反思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实践进程中,教师需秉持积极态度,深入反思数字技术的应用成效。每一次教学活动圆满收官后,教师都应静下心来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的具体情况,展开全面回顾与系统总结,唯有在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应用里,通过深刻反思与主动学习,仔细审视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精准洞察数字教学资源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比如在教学实践里,若发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不敢兴趣,教师便应深入思考如何优化课件设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课件摆脱单调枯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大胆尝试将新的数字技术和前沿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入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精心创建沉浸式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知识的丰富内涵,仿佛穿越时空与知识进行一场亲密对话。教师还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借助数字工具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与深度探究,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攻克难题,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成长。通过实践创新活动中,教师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数字教学能力,实现从传统教学向数字化教学的华丽转身,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助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3.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数字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在硬件方面,学校应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学设备等,使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地展示教学内容,实现与学生的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方面,学校应该引进和安装适合教学需求的数字教学软件和平台(在线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搜索和下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教学管理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开展精准化培训
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摸底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教师在数字知识储备、技能掌握以及态度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将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为每个层次量身定制相应的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水平紧密匹配。
针对初级水平的教师培训课程,更聚焦于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可以从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讲起,重点辅导系统操作、软件安装与使用,指导教师如何运用常见软件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采用教学软件处理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制作以及清晰的音频视频嵌入等,助力初级教师快速掌握基本的数字教学软件工具。对于中级水平的教师培训课程,则将重点转向数字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指导如何巧妙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能借助数字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中级水平的教师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级水平的教师培训课程,则迈向数字教育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指导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和学习分析,为教师打开未来教育的新视野,激发高级水平的教师在数字教育创新方面探索引领成为数字教育变革的先锋。
5.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提升数字素养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设立数字教学奖励制度,对在数字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还可以将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教师的薪酬、评优等挂钩提高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是教师对数字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数字教学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和数字教育的认同度和应用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互评方式,及时了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改进。
6.制定政策法规标准与资源支持
政府应出台鼓励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政策为教师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专项计划,明确提升目标、任务和措施并给予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并制定相关的数字素养标准和规范,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统一的指导和参考。政府还要为教师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整合优质的教学课件、教案、试题、视频等资源提供教师免费使用。
五、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的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1 .实施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素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应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还要建立健全教师数字素养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专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考核标准。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升级网络系统、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课程。
2 .建立有效评估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制度,评估指标应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进行,知识方面评估指标可以对数字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掌握。技能方面评估指标可以对数字教学工具使用、数字资源制作和利用、数字教学方法应用方面。态度方面评估指标可以对数字教育的认同度、应用意愿和创新意识、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方面。
(作者:黄永鑫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项目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一般课题“VR仿真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编号GJJ2208105)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