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数智赋能,医康养融合——智慧养老模式和产品的深度调研与优化策略”以青岛市为例调研团队,循着“机构探索—社区落地—需求洞察”的路径,深入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泰康之家・琴园及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多街道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三千计划”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聚焦智慧养老产品落地实效与老年群体真实需求的适配性,力求为破解“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失衡难题提供青年视角与解决方案。
7月3日清晨,调研团队首站走进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在鲁院长与纪院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探访了这座集“医、养、康、护、学、乐”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平台。三栋功能分明的大楼构成了福利中心的核心:医疗区里,康复设施有序排列,工作人员正通过数字系统实时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率等健康数据;护理区则采用分层分区管理模式,每层配备的智能门禁系统可精准记录老人活动轨迹,既能保障安全又尊重隐私;颐养区内,在书画室、棋牌室里老人们三五成群,怡然自得。
“多数老人还是更习惯‘人工照料+智能辅助’的模式。”福利中心护理部主任在交流中提到,尽管医疗区的智能设备能完成不少专业护理工作,但老人们更依赖护工的日常陪伴。”这一发现让团队深刻意识到,智慧养老的“科技感”需扎根于“人情味”的土壤。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
7月12日,团队来到泰康之家・琴园,探访这座以“享老”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琴园内设四季花厅、餐厅、图书馆、老年大学、健身运动中心等全天候一站式多功能活动场所,每日近20项活动覆盖文化、健康、社交等多个维度。同时在社区内配建二级康复医院,延续“一个社区、一家医院”的医养融合模式。
“我们追求的不是‘养老’,而是让长辈们享受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泰康之家智慧服务部负责人介绍,社区配建的二级康复医院与“全人全程的数字居民服务系统”无缝衔接,老人的用药提醒、康复计划、就诊预约等需求均可通过系统一键响应;而“小泰智能音箱”能听懂方言指令,“AI医养大模型”可实时分析健康数据,这些智慧产品已成为老人们的“隐形管家”。在社区紧急呼叫系统旁,工作人员演示了拉绳报警的响应速度:按下按钮后,30秒内医护人员便已携带急救包赶到现场。这种“科技兜底安全,服务温暖日常”的模式,让团队看到了智慧养老的进阶形态。
图为团队成员与泰康工作人员合影
为触摸智慧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团队随后深入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市北区合肥路街道、黄岛区长江路街道,与多位老人及家属促膝长谈。崂山区孙阿姨举着腕间的智能手环,向队员们展示其心率监测功能,言语间满是对科技便利的认可。
但走访中,“不会用”“太复杂”的声音同样清晰。多位老人建议,希望设备能 “多听话、少按键”,比如增加语音控制功能;还有家属提到,部分智慧产品过度强调“智能”,却忽略了失能老人的操作能力,“能自动翻身的护理床很好,但操作面板比遥控器还复杂,护工都得学半天。”
这些鲜活的反馈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智慧养老不该是‘技术秀’,而要成为‘贴心人’。两周的调研行程中,从机构的智慧化布局到社区的烟火气需求,团队收集到200余条有效建议,整理出多种智慧养老产品的优化方向。团队成员于林洁表示:“我们在城阳区福利中心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泰康之家见识了科技赋能的潜力,而街道社区的走访,则让我们读懂了‘适老化’三个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是对老人生活习惯的尊重。”队员们一致认为,智慧养老的优化路径,既要让科技“下沉”,简化操作流程、适配老年群体认知习惯;也要让服务“上浮”,用智能设备解放人力,让护工有更多时间提供情感陪伴。
夕阳西下,调研团队的身影定格在社区广场的晚霞中。从福利中心的智能病房到街道老人的手环,从泰康之家的AI系统到家属的恳切建议,这些碎片共同勾勒出智慧养老的未来图景,当科技有了温度,当服务接上地气,“老有颐养”的民生承诺,终将在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实践中,照进寻常百姓家。
图为团队成员与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撰稿︱孙薷一 于林洁图片︱孙薷一 刘璇审核︱王霞 王倩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薷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