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年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号召,提升公众海洋科学知识素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手海浪花” 实践队正式成立,在山东省聊城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 “七彩假期” 青少年海洋素养提升活动,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意课程,让内陆城市的孩子们完成从黄河沿岸的 “身边之水” 到辽阔大海的 “蔚蓝之海” 认知跃迁,在鲁西大地播撒向海而生的种子。
“牵手海浪花”实践队出征仪式合照 陆泽野摄
志愿火种:立足在地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架起陆海桥梁
实践队以聊城当地实际为出发点,将专业知识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搭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认知桥梁。
凌晨两点,实践队仍在调试 “黄河泥沙沉降” 实验装置。这个由志愿者尚一卓改良的教具,用分层亚克力盒模拟不同河段水文特征,让复杂地理知识直观易懂。“实践队成员们参考了海洋局科普手册,但必须找到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 队长张方琛展示的备课笔记中,“黄河入海” 示意图旁贴着队员实地考察位山灌区的照片。
为让课程贴近聊城实际,他们提前一周走访黄河聊城段沿岸五个村庄,收集 300 多张居民拍摄的黄河四季照片,转化为 “孩子们眼中的黄河” 绘画课素材。“当孩子们画出自家附近河段时,眼里的光令人难忘”,志愿者孔艺霏在日记中写道。她设计的 “江河对话” 诗歌创作课,让孩子们用 “黄河是海洋的快递员” 等童趣比喻,连接内陆与海洋的想象。
管莹莹带领青少年做实验 张方琛摄
孔艺霏说:“技术不是目的,是要解决‘没见过海’的认知障碍。” 聊城图书馆馆长张慧评价:“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把远方拉近的智慧。
志愿者孔艺霏带领青少年展示作品 尚一卓摄
七彩课程:模块化教学,系统构建海洋认知体系
实践队借鉴 “七彩假期” 模块化设计理念,打造 “赤橙黄绿青蓝紫” 单元教学模式,助力孩子们系统构建海洋认知。
“走进海洋” 主题周里,一年级学生陈诺操作 “洋流实验”:一支滴管的红色液体滴入模拟海水的溶液,通过食用色素扩散轨迹理解海水运动原理。“比动画片里的海底世界更神奇!” 他举着图画日记,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 “洋流” 走向。
孙文康带领青少年做实验 张方琛摄
实践团队创新提出的 “赤橙黄绿青蓝紫” 单元教学模式,分别对应黄河文化生态保护、海边生活体验、黄河三角洲沙盘模拟、“减塑 pledge” 环保承诺、淡水与海水鉴别、深海生物科普、海洋兴趣激发。
宋兵伟和青少年讨论垃圾分类知识 张方琛摄
“贝壳奇遇记” 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志愿者从青岛带回的海洋贝壳,经孩子们创作变成贝壳风铃。“老师说它们都是‘水的孩子’,只是住的房子不一样”,一名孩子晃动风铃说,向海而生的梦想种子悄然种下。课程既延续 “七彩假期”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传统,又聚焦海洋素养特色。
青少年展示风铃作品 孔艺霏摄
双向成长:聚焦素养培育,支教行动共促生命成长
实践队在支教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认知与实践能力,志愿者也收获成长,实现双向奔赴。
“五指承诺墙” 是 “海洋污染” 课程的特色设计,贴满稚嫩笔迹:拇指写 “不乱扔塑料瓶”,食指标注 “分类投放垃圾”,其他三指记 “参与净河活动”“告诉爸妈少用塑料袋”“保护黄河边的小草”。实践队强调科学认知与生命体验结合。一位家长反馈:“孩子现在看到塑料碎片就捡起来,说‘这是海龟的敌人’,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太珍贵了。”
孩子展示“五指承诺画” 张方琛摄
10 天 12 场活动,200 余人次参与,89% 的青少年课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加,志愿者称之为 “海洋给予的勇气”。来自大海的贝壳,见证着这场教育实践的温度 —— 改良的实验装置、转化的黄河照片、创作的童趣诗歌,连接陆海,见证成长。
“牵手海浪花”实践队活动合照 张方琛摄
“牵手海浪花” 实践队的行动,不仅是成功的支教实践,更形成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团队以专业知识、创新方法和饱满热情,为青少年海洋素养提升提供示范。孔艺霏表示:“活动既服务青少年,也成就实践队里的大家,团队会继续努力,走得更远。” 未来,这种模式有望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内陆孩子了解、热爱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撰文 | 孔艺霏 张方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斯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