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绘蓝图 志愿微光照万家

发布时间:2025-08-08 15: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冉粤庆 廖辉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实践团赴重庆市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楠木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采用实地调研、宣传宣讲、拍摄全家福以及发放防火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旨在从产业、文化、惠民、生态这四个方面,以“1+4+N”的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访猪场寻良策,共谋发展促增收

在综合治理专干吴发满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深入“巫山县楠木元堂家庭农场”,通过实地走访交流,系统了解该养猪场发展背景、优势以及面临的困境。

实践团聚焦发展优势,发现该养猪场设施完善、饲料优质、药品齐全、注重管理。同时直面发展困境,内部上,养猪场面临资金短缺制约规模扩张、猪崽损耗增加成本等难题;外部上,交通条件差阻碍销售、市场价格不稳定影响收入,这一系列问题成为该养猪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上述问题,表示将与村支两委共商对策,助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家庭农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中,实践团向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楠木村的村民们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景像。

实践团成员以相声对话的形式和楠木土家特色村寨的村民们“唠一唠”民族团结的同心故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由维吾尔族兄弟送来的葡萄干到内蒙古奶片畅销全国;从产品生产线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到青藏铁路各族建设者流血流汗才有了今天的“天路”通高原,这些事无论少了哪个民族都难办。

不仅有各民族兄弟姊妹互帮互助,关键还有国家的政策发力。在宣讲过程中村民说“咱们楠木村曾经山路弯弯,出行不便,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过不上好日子。但现在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修路、发展特色产业,楠木村不仅山更青、水更绿,而且咱们的钱包鼓起来了!”乡村振兴助力各民族形成团结繁荣的好景像,国家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项目落地、资金扶持等方式让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民族团结宣讲会

快门锁温情,手册筑平安

在楠木村楠香小院,实践团成员走进群众一线,他们携带专业器材,为村民提供免费全家福拍摄服务,为乡村生活注入一份特别的仪式感。

小院内,镜头聚焦之处,皆是脉脉温情。实践团成员们一边细致调整光线角度,一边耐心引导村民表情姿态,其专注与热忱令村民频频点头称赞。仅半天时间,楠香小院已为村中十余户家庭留下了团圆时刻的珍贵影像。

实践团成员们用镜头为楠木村搭建了一座无形之桥——将青年学子的诚挚服务送达村落深处,也将村民们朴素动人的团圆时刻凝为永恒。

图为为村民拍摄全家福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投身志愿服务,开展了一场以“防火记心间 平安进家门”为主题的入户宣传活动。志愿者们怀揣防火宣传资料,叩响了一户户村民的家门,将安全知识送到田间炕头。

队员们结合精心制作的图文手册,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细致剖析农村火灾隐患——从老化电线更换、熏腊肉火源管理,到田间秸秆禁烧、电动车规范充电。针对夏季高温特点,团队特别强调了“三清三关”(清走道、清阳台、清厨房,关火源、关电源、关气源)的日常防火要领。

图为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并发放手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用专业素养解码乡村发展,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绿水青山间,让惠民服务的春风吹拂至千家万户。

在“三下乡”实践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正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炬,于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续写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华章,见证着民族团结之花在巴渝大地绚丽绽放。

撰文:冉粤庆 杨欣雨 曾灵艳

摄影:程敏 秦铭泽 曾灵艳

指导老师:田菁园 沈阅 陈思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粤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