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实践团队走进巫山邓家土家族乡,专访市级非遗传承人向文轩师傅。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背景下,团队深入探寻承载着独特土家记忆的“背二哥号子”与“踩堂戏”如何“活”起来、“传”下去,聆听这位守护者讲述匠心坚守与创新探索的故事,感受国家非遗保护政策赋能下,古老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蓬勃生机。
背二哥号子:盐运古道上的“活历史”与红色记忆
“一根打杵二尺五,拿在手中把路杵,上坡下坎当腿杆,过河来把深浅探……”采访现场,一声嘹亮的号子响起,瞬间将听众拉回到昔日崎岖的山路上。传承人向文轩向实践团介绍,这即兴而唱的“背二哥号子”,是旧时靠人力背运货物的脚夫们在漫长艰辛路途中的精神支柱。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文轩
“号子没有固定唱词,见啥唱啥,全凭当时的路况和心情。”向文轩说,“像‘石头坎坎高又高,背篼压得弯了腰’,唱的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他追溯道,邓家“背二哥号子”源于两百多年前的盐运历史。当时巫山盐巴经木船运抵碚石码头,再由邓家的“背二哥”们背负,穿越险峻山路送往鄂、湘、渝交界地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现场
更鲜为人知的是其承载的红色故事。 向文轩透露,在抗战烽火岁月,邓家的“背二哥”们表面暂停长途运输,实则利用熟悉的山路,秘密为贺龙元帅领导的军队运送包括食盐在内的紧缺物资,“这是号子里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和贡献。
随着交通发展,“背二哥”职业已消失,但号子并未沉寂。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向文轩表示:“在政府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进工厂、企业、校园展演和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背二哥号子’。”他坚定地说:“传承工作在推进,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承载着历史和精神的号子,就不回绝,也成了现在我们发展文旅的一个亮点。”
踩堂戏:堂屋里走出的非遗“三步戏”
这种流传于巫山邓家土家族乡等地的古老戏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热闹的氛围引人入胜。“为什么叫‘踩堂戏’?又为什么叫‘三步戏’?”面对学生的提问,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的向文轩解释道:“过去为适应山区环境,戏班常在农家堂屋、院落演出,甚至在几张拼起的大方桌上唱。桌面不宽,演员走动主要靠独特的‘三步’来回调度,所以得名‘三步戏’。后来场地不拘泥,堂屋、院坝、田边地角都能演。”
图为踩堂戏演出现场
向文轩介绍,踩堂戏融合了皮影、歌舞等元素,剧目丰富,音乐欢快。“道具相对简单,但行当分明,有生、旦、净、丑,服装与川剧类似。伴奏以弦乐、打击乐为主,也有吹奏乐。”他特别提到,“踩堂戏”亦有“采唐戏”之说,演绎唐太宗与魏征斗泾河老龙的故事,其渊源甚至可从唐代刘禹锡《竹枝词》描绘的“踏歌”场景中寻得踪迹,足见其历史悠久。
谈及传承与创新,向文轩充满信心:“踩堂戏是土家族的文化瑰宝,不能只困在大山里。我们正在努力让它走上更专业的舞台,用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人,让更多人感受它的魅力。”
通过此次专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实践团深刻感受到,“背二哥号子”从盐运古道上的劳动之歌,到承载红色记忆的文化遗产;“踩堂戏”从农家堂屋的“三步戏”,到走向更广阔天地的非遗舞台,其生命力正源于像向文轩这样的传承人的匠心坚守,以及在非遗保护政策赋能下的创造性转化。这些古老的声音和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撰文:冉粤庆 曾灵艳 杨欣雨
摄影:廖辉 程敏 秦铭泽
指导老师:田菁园 沈阅 陈思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粤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